“综合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领域的主题词。近年来,北京市鲜明地提出“教育民生观”,把群众的利益、 孩子的成长放在教育改革的正中央。在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引领下,配置教育资源、铁腕治理“择校热”、强力校正中考中招“指挥棒” 导向、大手笔推进开放办学……首都教育新生态正在形成,每个孩子不用“择校”,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教育新地图?
拓展优质资源布局
市教委表示,要从根本上缓解北京市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除了在入学制度安排上进一步完善、规范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扩大。
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高位优质均衡,从2012年起,本市连续两年以“市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在全市布局了65个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撑点和新的生长点。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实质性增长,辐射带动周边教育实现了迅速发展。
此外,2014年北京市从横、纵两个维度实现优质资源“存量盘活,增量推进”的策略。在横向上主要通过实施学区联盟、教育集团、教育集群制,积极扩展优质学校服务半径,提高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量;在纵向上主要通过打通学段、建设一体化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推进九年一贯对口直升改革。北京还整合高校和社会力量等优质资源参与小学体育、美育,大面积推进高校建设附属中学、小学,帮助薄弱中小学形成特色,提升质量。
系列“组合拳”?
从根本缓解义务教育“择校热”
以市、区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实质性扩大为切入点,本市还基于这种重组和整合打出了一套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干部教师流动、优化选拔考试机制的“组合拳”,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从机会均衡向实际获得的均衡迈出实质性步伐,从根本上缓解了本市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的义务教育“择校热”。
从2014年起,北京市教委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共建”入学方式,进一步规范特长生入学工作。为了实行计划管理,本市还首次启用了全市统一的小学入学服务系统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各区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做到每一个孩子和每一所学校公开透明;同时加强学籍管理,依据入学服务系统建立新生学籍,杜绝入学过程中的二次流动;并制定下发了15条禁令,乱收费、占坑班、点招生等违反就近免试入学原则的利益链被斩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