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7日消息(记者杨宁 陈庆滨)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情怀,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在市场强势奔袭的时代,先生们还需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中国之声从今天起推出特别策划《先生》第二季,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叶嘉莹,192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执教于台湾大学,并赴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讲学。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受聘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91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首位中国古典文学院士。作为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弟子最多、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2016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叶嘉莹说:“我现在活了快一个世纪了,我这一辈子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吟诵传下去。”
2017年5月20日,南开大学迦陵学舍。每逢周六,平日里静谧的小院准时热闹起来。旁听者早早来到,将还算宽敞的客厅挤得满满当当。93岁的叶嘉莹先生由人搀扶着,慢慢走向客厅中央,气质怡然。叶嘉莹说,诗歌是有生命的,那个生命到现在也是活的,诗歌里有一种生生不已的感发的生命,是一可以生二,二可以生三的。
这座以她的号“迦陵”命名的中式书院,于叶先生而言,不仅是她漂泊半生、终于归根的“家”,更是她赋予诗词以生命、给世人以感动的文化传承之地。
叶嘉莹说,她想打开一扇通向诗词国度的门,如同老师顾随那样。犹记得1942年国文系二年级时第一次聆听顾先生的课,“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开启”。“他上课很有意思,他从来没有课本。他是从做诗讲到做人的,是一种哲理,是诗歌里面真正的感发。真正认识到诗词里面的一种有灵性的、真正的生命,是顾先生教给我的。”
生于战乱,长于动荡,叶嘉莹历经了去国离乡的悲哀与痛楚。时代的洪流里,忧患接连而至。17岁失去母亲,她写了8首《哭母诗》,52岁女儿去世,她写了10首《哭女诗》。“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一生经历的大悲大苦太多,近百年的岁月,很多事情叶先生都已经记不真切,但诗词成了她最重要的陪伴,一生的起伏尽在这抑扬顿挫的平平仄仄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那时我到台湾大学去教书,大概50年代初我常常做梦回到故乡,当时叫北平。讲课时讲到这一句我就非常感动,几乎要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