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如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许多家长的座右铭,“超前教育”成为不少家长的选择。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暑假,家长花多少钱给孩子报了多少“超前教育”补习班的消息频频出现,引发社会对“超前教育”现象的讨论。
所谓“超前教育”,指的是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学习较大龄孩子的知识,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聪明的状态。就我们当前看到的这些,2岁孩子背诗词、小学生学物理,与其说是一种“启蒙教育”,不如说就是一种“超前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除了加重孩子们的负担外,还违背了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属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必将造成对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有关部门似乎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可难点是,叫停培训机构容易,叫停“超前教育”思维却难上加难。如被称为“最超前妈妈”的武汉一位女市民,年仅5岁的儿子已受过17项培优,投入近12万元培优费。家长不惜钱财,甚至放弃工作,给孩子当全职陪读,已经演变成严重的病态,对孩子、对自己、对家庭,都是一种伤害。
“超前教育”方式,不仅削弱了正常的教育功能,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表面上,“超前教育”或许暂时解决了孩子的学习能力问题,但孩子在“超前”的重压下学习和生活,不仅觉得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心理也会变得非常脆弱,久而久之,会变得害怕困难、害怕失败。一旦学习成绩不好、学业受挫或就业不利,将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至于让2岁孩子背诗词,更是将幼儿教育“成人化”了,这种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超前教育”,已成为一些孩子身心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我们必须摆正的是,所谓的“超前教育”透支孩子童真,绝不等同于早期教育。任何早期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教育部门应担负起义务教育的社会责任,加强“减负”管理。要向“超前教育”说“不”,当着力加强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监管,当好家长的参谋,引导学校和家长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点施教,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有趣、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