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雄 实习生 覃 心
广西知识产权“家底”有多少?广西各地市知识产权资源跟当地产业、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是否匹配?能否将广西各地市知识产权资源进行整合建成可视化平台实现开放共享……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近日召开的广西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研讨会上一一呈现。此举标志着我区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广西区域布局试点工作从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和植物新品种等5个模块进行试点创新,开创全国先河。
A
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2015年国家批准广西等7个省区市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第一批试点(简称区域布局试点)。广西很珍惜这一难得的创新机会,群策群力,自2016年4月1日启动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自治区政府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单位,各部门统筹协调,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自治区知识产权局规划协调处处长龚小珊介绍说。
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具体做什么?就是摸清我区知识产权资源状况,分析评价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质量,引导主导产业转型升级,为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更优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后发赶超示范区。通俗的解释就是,摸清我区知识产权“家底”,理清知识产权资源与科技、教育、产业的关系(即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否匹配),编制导向目录引导产业发展,构建可视化知识产权平台(包括搭建数据库和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和公众免费开放。
为了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自治区知识产权局申报了科技专项。项目已列入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给予支持,实施期3年。
B
阶段性成果涵盖五大类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版权组的工作人员就泡在广西做基础调研,主要是搜集统计2000年以来广西版权合同的数量,弄清版权‘家底’。让我们发愁的是,10多年前的版权登记资料大部分是纸质版的,有些手写资料字迹潦草、模糊看不清,我们只好拍照后发动大家帮忙辨认。有一张资料是经过10多人用放大镜、电脑调光分辨技术后才勉强看清楚的。”来自北京的专家、版权小组负责人孙爽告诉记者。
负责专利、植物新品种调研工作的课题小组也遇到同样的难题。经过多部门携手合作,课题组去年以来开展的调研分析有了成效,我区知识产权区域布局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