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选手牧沙。 组委会供图 摄
中新网长沙8月5日电 题:洋面孔争当“汉字英雄” 洋腔调诠释中国故事
记者 唐小晴
正在湖南长沙火热进行的第十六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特色。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112个国家的145名大学生相会在这个舞台上,过五关斩六将争当“汉字英雄”,用心中独特的中国情结表达着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中国通”冀做“白求恩”
德国学霸何本德。 组委会供图 摄
今年20岁的孟加拉国选手王亚美自幼随经商的父母居住中国多年,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是她在“汉语桥”比赛中的杀手锏,被称为“中国通”。
此番并非王亚美的“汉语桥”首秀。2013年,她以孟加拉国赛区冠军身份赴华参加世界中学生“汉语桥”决赛并斩获最佳口才奖。回到第二故乡,一袭蓝色民族服饰的王亚美口齿愈发伶俐。
这位皮肤黝黑的姑娘说,起初学习汉语主要依靠听中文歌、看中国电视剧和中文书,后在云南师范大学深造汉语六个月,目前研习中文已六年。“难在发音和声调,多音字让人烦恼。但我喜欢中国成语,四个字讲出大道理。”
王亚美的“中国梦”不是学会说一口炉火纯青的中国话,而是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她已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将于9月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攻读医学学士学位。“我深爱中国,希望用在中国所学帮助更多的人。”
与王亚美一样,自学汉语三年的阿拉伯选手牧沙也选择在中国学医,攻读浙江大学肿瘤内科研究生。“刚开始每天只学三个词语,现在会写2500多个汉字。”
因参加阿拉伯医生执照考试,未准备充足的牧沙只获得亚洲组三等奖。“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经历。汉语桥教会我要跳出书本多积累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知识。”
“汉语桥”已连续举办十六年,那些曾经登上“汉语桥”舞台的选手,有的还在中国学习,有的从事着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有的则用在中国所学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