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8月5日电 (记者 陈静)不只要通医典,更要懂传统文化经典,上海对高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主任张怀琼5日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上海正全力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全力推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
资料图:英文版中医药“慕课”亮相上海交大,65名留学生首“尝鲜” 。
目前,上海有7900多名中医师,其中不乏高学历、高职称中医专家。但在张怀琼看来,高学历、高职称并等同于高层次。张怀琼认为,高层次中医专家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应身怀临床“绝活”,并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典国学、琴棋书画领域也有一定造诣。
在近代医学史上,海派中医流派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石筱山、顾伯华、陆瘦燕、朱小南、丁季峰、朱春霆……在上海滩,这些中医的名字妇孺皆知,家喻户晓。
张怀琼坦言,因为时代不同,成长经历迥异,与老一辈国医大家相比,如今的中医专家在人文领域的素养有待加强。培养具备深厚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扎实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各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技能的新一代名中医,已成为上海设定的目标。
上海于2013年启动中医药领军人才建设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通过遴选,一批中医临床一线的骨干医生重新走进课堂,集中学习,融汇“古义新知”。他们不仅以新的视角解读中医四大经典,把握中医精髓、重塑中医思维,还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和思考中医学,增进对中医学的领悟能力。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脉管病研究所副所长曹烨民就是研修班的学员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医学中的许多表达来自古汉语,如果不加深学习,就无法深刻领会其中的含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并领悟其中深意,对当下具有指导意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所长詹红生则用一句俗语“秀才学医,笼中抓鸡”,点明了传统文化与中医的关系。他说,包括中国哲学等在内的传统文化是构筑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回炉再造”的过程中,上海的中医药领军人才不仅重读医典经典,而且外出游学寻访中医名家,广泛了解中医各种流派、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博采众长。
詹红生表示,外出游学,实地感受中医文化发源地的历史人文景观,收获大大超出书本所得。
张怀琼表示,大师的培养是推动中医这一传统学科走向未来并焕发新的生命力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上海还将探索中医药学术共同体建设,培养高层次后备中医药青年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