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杨琼):肉松是棉花做的?紫菜是塑料做的?……近两年来,有关食品的谣言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不但使相关行业损失惨重,也造成消费者“舌尖上的焦虑”。时值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中国国家工商总局会同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开展活动,邀请消费者走进食品企业,一起关注“舌尖上的安全”。
如今,很多消费者去超市都有各种担心,担心西瓜是不是打针了,杨梅会不会是注胶的,肉松是不是棉花做的……诸如此类的谣言屡见不鲜。在3日举行的“走进食品企业 关注消费安全”工商主题日活动中,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科学技术部主任阮光锋向消费者们普及了相关知识。
阮光锋说:“这个谣言在朋友圈通过小视频传播,造成非常大的影响。紫菜跟塑料有很大差异,紫菜是一种植物,可以吸水,但是塑料不会吸水,用塑料做紫菜是不可能的。用棉花做肉松也是小视频向新媒体传播,实际上肉松和棉花有很大差异,肉松和棉花从外表看山去是絮状,感觉特别像,但是实际上肉松是肉类纤维,是蛋白质,棉花是纤维素,所以用棉花是做不出肉松的。”
阮光锋认为,这些谣言的散布一方面有个别媒体追求流量、博眼球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权威专家的辟谣、纠偏不及时,导致没有科学依据的误导信息在一段时间内大占上风。他也给消费者提出了建议:“第一,凡是看到任何关于食品的,你如果觉得特别颠覆你认知的,一定要打一个问号。第二,向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求证,不能说听买菜的人说,他们并不一定告诉你真正的食品生产流程。第三,多看科普少看谣言。”
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状况一路向好,但是很多老百姓还会有“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吃”的感觉,这就是来自谣言泛滥造成的误解。谣言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政府公信力的损失,经过连锁效应,最终成本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对此,中国食品企业界人士表示,企业也应承担起科普的责任,让消费者吃的安心。加多宝集团党委书记庞振国表示:“作为‘全国食品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建立科普知识展厅、邀请消费者参观工厂和种植基地、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以及移动互联网+战略等活动,积极开展与消费者的互动交流,增强消费信心,促进健康消费。”
在当天的活动中,参加活动的百余名代表实地参观了食品企业生产流水线,近距离感受企业如何通过严格各环节生产标准,从源头上把控食品质量,保障食品消费安全。消费者代表表示,通过到企业实地参观体验,进一步增进了对食品安全生产工作的了解,增强了对中国食品安全消费环境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