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北京9月13日讯 (记者郭静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就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在发布会上表示,要去低端产能,需要有基本的质量标准作为门槛;要迈向中高端,需要较高的质量标准引领。转型发展必须从质量着眼、从质量入手,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近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以质量第一为价值导向、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以企业为质量提升主体、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
支树平表示,经过几代人几十年奋斗,我国已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产品体系,其中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但也要看到,我国许多产业产品是拼规模、拼速度拼出来的,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同时,在解决温饱问题、告别短缺经济之后,老百姓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明显提高,质量需求也明显提高。相比之下,质量供给的短板就日益凸显。
“《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供给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提升供给体系的中心任务。”支树平说,要通过提升质量来改善供给,着力打造“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金字招牌,不仅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也能得到更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推动中国产品和服务更深更广地纳入全球供给体系,实现更高质量的供需平衡。
《指导意见》围绕老百姓关注的热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瞄准产品、工程、服务三大质量,细化成8个重点领域,包括农产品食品药品、消费品、装备制造、原材料、建设工程、服务业、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对外贸易。
“针对这些领域的热点问题,质检部门提出了提升质量的七大主要举措,包括质量攻关、质量标准、质量创新、质量管理、质量监管、质量品牌、质量共治7个方面,推出很多实招硬招新招。”支树平举例说,这些举措主要有建立质量分级制度、推动质量评价由追求“合格率”向“满意度”跃升,实施服务质量监测基础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精品培育工程等。《指导意见》还单列一部分强调“夯实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加快构建高水平的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及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支树平说,在保障措施方面,《指导意见》还提出了制度法规、财税金融、人才教育、质量激励、组织领导五大保障,特别是强调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强化市、县政府质量监管职责,构建统一权威的质量工作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指导意见》充分体现了中央下最大力气抓全面提高质量的坚定决心。”支树平表示,《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质量强则国家强,质量兴则民族兴。质检部门将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一个一个行业抓质量,直到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