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故事的历史文化名城。近5年来,湖南湘江新区启动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推进见证着长沙充满活力的开放崛起进程。而为这些探索提供强大支撑的,正是长沙不断深化的简政放权改革。
8月31日,长沙集中发布项目“一次性”审批改革系列政策,推动项目审批新一轮大提速。对此,湖南省长沙市市长、湖南湘江新区党工委书记陈文浩表示:“长沙正全面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坚强的定力和决心全面深化改革。”
自2013年以来,长沙先后推进了一系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5批下放至区县(市)园区经济管理权限316项,提升行政审批效率50%。通过“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既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又在创新政府管理上破难题,做好加强监督管理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
“自我革新”削权力
今年5月24日,长沙市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向全市13个工业园区下放89项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赋予湖南湘江新区44项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这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市启动的第五轮大规模简政放权。
政府到底还有哪些权力可以“削下去”,企业最需要哪些权力?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由长沙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园区、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合力完成了一次“点菜”“端菜”“评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政府“端菜”——市审改办主动清理《长沙市人民政府部门权力清单》中涉及的投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汇总成了一份拟下放权限目录;园区“点菜”——各园区管委会全面摸底,根据自身情况汇总上报了迫切需要的权限目录;专家“评菜”——由湖南大学、长沙行政学院专家教授完成的《长沙市简政放权调研评估报告》将3年来长沙向园区放权的症结和对策一一列明。
最后,89项权限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了“放”与“接”的无缝对接,“上”与“下”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企业办事不出园的目标。下放权限数量之多、含金量之高、涉及面之广,均前所未有。有分析认为,与其说这是自我放权、自我革命,不如更贴切地将其看作一场实体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攻坚。
企业真切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