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租购同权”火了。“租房能像买学区房一样上‘名校’”“租房也能落户”……7月中旬以来,广州、无锡、郑州、北京等城市相继推出为租房者扩权的种种政策,引起广泛关注。
今年3月,住建部有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提出“逐步使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买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被不少媒体概括为“租购同权”;7月下旬,住建部等九部门发文推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并提出此举是“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的重要方式”。
“租购同权”到底是什么?会带来哪些改变?还有哪些坎要迈过去?
租房真能上“名校”吗?
租购同权是好事,但也没必要夸大含金量
7月中旬,《广州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工作方案》出台,提出“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权益,保障租购同权”。“租购同权”,第一次出现在我国地方政府的正式文件中。
所谓“租购同权”,就是不能让人们因为住房方式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基本公共服务。而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教育无疑是人们最关注的热点之一。广州一些中介机构提炼出政策卖点——“租房也能上名校”,成了此次引爆“租购同权”热议的捻子。
“一开始不少人还真信了,小区业主微信群里都‘炸锅’了。”家住广州海珠区一套“学区房”的袁倩说。袁倩手中的这套房,是2014年购入,对口海珠区第三实验小学,2.8万元/平方米的售价在当时高出周边均价1/3,3年来已涨到5万元/平方米。“在我们小区,一套三居室的月租金才6000多元。要是租客能以这么低的成本上名校,那我们之前的投入岂不白费了?将来换手,也肯定卖不上价钱吧?”
随后一段时间,来自政府部门的权威解读使“真相”渐趋明朗,袁倩也慢慢安下心:一来,“租房就能上学”并非新政,而是早已有之,至少从前年2月起,租赁合同就是有效的“居住地证明”,能作为孩子入学的“门票”,此次文件提及只是突出强调而已;二来,广州政策中仍延续了租房上学的门槛,比如父母或具有本市户籍,或持有人才绿卡,或符合积分入学安排学位条件;三来,即便可以“就近入学”,也要“接受统筹安排”,很难“精准定位”到名校。“租房也能上名校?这事八字还没一撇吧?”袁倩说。
7月下旬,继广州之后,无锡、郑州、扬州、济南等一些城市也先后出台与“租购同权”相关的文件。不同的是,这些城市将同权重点放在了户籍上。比如,无锡取消了原先购房面积达60平方米以上准予落户的门槛,改为只要在当地有合法稳定住所和合法稳定职业,不论住宅面积大小均可落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