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承德8月7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杜震 孟晓光 张兆福)据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三代人,55年。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机械林场创造出当之无愧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系列报道《人工绿海的55年成绩单》今天播出第四篇:《塞罕坝的新考卷》。
习近平: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走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等到生态都污染了、都破坏了,再来建设,那就迟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防止形成破窗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破窗效应”,指的是如果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被放任存在,会诱使越来越多的人争相仿效。如果把每一棵被乱砍乱伐的树看作一扇窗,在距离塞罕坝机械林场两个多小时车程的隆化县闹海营村,郑淑芳就是修补窗户的人。33年,以她一人之力,三千亩荒山成为今天松涛起伏的人工森林。
郑淑芳:我今年都68了,我35岁开始进的山,我们这山我对它确实有感情,要是给别人我还真不放心。三四十万棵树差不多净我自己栽的,我是一年栽一点。
记者:您从中得到什么收益了吗?
郑淑芳:只有付出。为了这山,我们家小卖部关了,药店关了,就没有经济来源了,把挣的钱都搁到山上了,还借些个外债。最后我们的山上出矿了,开了三年矿,金矿,挣了一百来万吧,把我的外债就都还上了。还完之后我就关了,不开了。不开这矿,我们那老头就跟我离婚了,说你放着钱不挣,我说你说咱们为的是什么?是栽树,现在你要是继续开矿,那咱以前山皮破坏的还是白搭。
记者:这么多年您去别的林场看过吗?
郑淑芳:我上塞罕坝去过。哪年一般我都要去一趟,我看那块的林海特漂亮。我跟人家不能比的是哪呢?人家是能成片栽,我是哪块能栽一棵我就栽一棵,因为我这是石头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内蒙古高原南缘浑善达克沙地前沿,塞罕坝人的绿色长城岿然不动。他们大概没有料到,55年的精神财富,能飞越百公里,成为另一片荒山的持续给养。任时移世易,开山的铁锹,一如当年。
塞罕坝今日造林之难,是郑淑芳所没有料到。她所面对的“石头山”,也是塞罕坝人如今最重要的造林对象。55年耕耘,在未来1到2年之内,塞罕坝林场植被即将饱和,林业科科长李永东介绍,十八大以来,更多的树,被栽至坡度陡峭、地质条件差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