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破除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一个崭新的格局就此展开。
从“全球首个5G大规模天线设备”到“世界首个碳纳米管集成电路计算器”、从国内首款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星光智能一号”到世界首个深度学习处理器“寒武纪”……一批瞄准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的重大创新成果问世,印证着北京不辱使命的责任和担当。
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地纷纷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活力竞相迸发。北京,如何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其实也很简单,科技投入是标尺,创新成果是答案。
2016年,北京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479.8亿元,比2011年增长5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左右,位居全国最高水平。
北京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1.6万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6%。2016年新增科技型企业8万家,占当年新增企业总数的36%,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投入明显提高。
2016年,北京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6.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9.6倍。2016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940.8亿元,是2011年的2.08倍,五年来实现翻番。
重大原创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五年来,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奖项近400项,占总数的31%左右。
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化学诱导的多潜能干细胞、高温铁基超导等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的国际影响力。
2016年,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真正成为促进首都经济平稳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城一区”建设快马加鞭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市调整布局。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平台。
肩负新使命,中关村科学城如何更上层楼?改革!这是中关村给出的答案。做好“减法”,聚焦疏解非首都功能,腾挪出更多的空间,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资源保证。做好“加法”,从过去的产业聚集向创新聚集转变,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做好“乘法”,聚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一批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落地,构建开放共享的产业创新生态,不断提升企业研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