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9月3日电 题:“植物字典”星耀武:为终极梦想行走
新华社记者 岳冉冉
“我的学生们都在练习‘火眼金睛’。在野外科考时,我要求他们一眼扫过,立刻说出所见到的80%的植物名字。”星耀武说,他这样训练学生。
今年35岁的星耀武是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瑞士和美国双博士后。他的研究范围从热带雨林到冰缘带,从古植物化石到现代植物,对一万多种植物类别熟记在心,被称作行走的“植物字典”。
“找到标本的幸福感大于一切”
2003年,21岁的星耀武考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生,从事现代植物学研究。他觉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植物学家,野外科考是基本功,必须与植物成为知根知底的朋友。
对于2004年暑期自己第一次科考经历,星耀武记忆犹新。“由于人类过度采伐省藤属植物(藤椅原料),它已非常珍稀难觅。我晚上住老乡家、白天钻各种林子,怀揣1500元钱,在野外考察了近三周毫无收获。就在我快放弃时,一个大雨天,我终于找到了一株有2米叶长、带果实和花序的省藤……”
直到现在,星耀武依然保持着每年三个月的野外科考时间。在他看来,每一种植物身上都隐藏着附近生态信息的密码,通过破解密码,就能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来龙去脉。
“科考中,擦伤、摔伤、刺伤、咬伤都是常事,但找到标本的幸福感大于一切。科考的魅力就在于不断挑战危险与未知。”星耀武说。
挑战不可能:破解植物化石密码
2006年,星耀武开始了在植物研究所博士阶段的学习,选择的方向是大家都不看好的植物化石研究。
“当时大家更看好植物分子学研究,毕竟容易出成果,而植物化石实在太冷门。”星耀武说,“但我对植物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毕竟化石是最直接的证据。”
星耀武的化石研究并不顺利,当时课题组甚至连一块化石材料都没有,星耀武必须从第一块化石找起。两年时间,他踏遍了整个云南,足迹遍布各大煤矿、盐矿、铅锌矿,发现了近20个化石点。
“到我毕业时,课题组已找到上万块植物化石,涉及300多个物种。”星耀武说。根据这些化石,课题组构建了云南150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利用干湿季降水的对比,得出了导致很多植物灭绝的原因与季风强度演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