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哈尔滨8月17日电(记者李建平 王建威 王松)在我国最北巍巍兴安岭的苍翠林海之间,曾活跃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狩猎民族——鄂伦春族。
作为我国六小民族之一,鄂伦春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才走出白桦林,下山定居。虽然生活变得舒适、安逸,但鄂伦春族群众不忘千百年来民俗文化的传承。
由祭祀火神仪式演变而来的“古伦木沓节”,是鄂伦春人最为重要的民俗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者近日亲身感受了这个鄂伦春族的“狂欢节”。
碧草蓝天之下,几个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鄂伦春族少女,正用力将一个个大棒抛向不远处自己心仪的“猎物”。“这个游戏叫打布鲁”,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乡长陈志猛说,当年鄂伦春族先人狩猎没有猎枪,就用石头、木块等作为武器攻击猎物,后来演变成打布鲁这个游戏。
岁月变迁,让当年的獐、狍、野鹿等猎物变成如今的脸盆、洗发水、垃圾桶,但鄂伦春族群众依然能感受到祖先的骁勇。
打布鲁只是“古伦木沓节”活动之一。在这个盛大的传统节日里,鄂伦春族群众汇聚一堂,进行传统民族游戏及歌舞表演。夜晚,人们点燃篝火彻夜狂欢,请萨满“跳神”,向篝火抛肉、撒酒,祈求“火神”保佑鄂伦春平安幸福。
“加油”“用力”“坚持住”……在人们的呐喊声中,两个鄂伦春青年相对席地而坐,脚掌对脚掌,双腿伸直,四目相视,双臂平举并且四只手同时握住一根棍子,向自己一侧拼命地拉。
“这个游戏叫拉杠,需要将对方拉起身为胜。”陈志猛介绍,这是鄂伦春族先人闲暇时间用来角力的传统游戏,一直流传至今。
射箭、拔河、套圈……一个个看似轻松、欢愉的游戏背后,是鄂伦春族先人为了生存和繁衍与大自然进行抗争的顽强精神。
这次“古伦木沓节”是由位于小兴安岭北麓的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举办。这个拥有400多名鄂伦春族群众的少数民族乡建于1953年,当地鄂伦春族群众经历了“完全狩猎”“猎业为主,农业为辅”“农猎并举”“农业为主,猎业为辅”“完全弃猎从农”五个阶段,从原始社会跨入现代社会。
鄂伦春“古伦木沓节”吸引了来自远方的客人。英国留学生内森·吉布森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十分着迷。他特地从北京辗转来到这里,用相机记录下鄂伦春族的重大节日。“这是一个勇猛、神秘的民族,希望能越来越好。”内森·吉布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