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修文县六广镇龙窝村有多困难?粗心一点的,在地图上搜索“龙窝村”,会被导航到清镇龙窝村;不熟悉情况的,在错车都困难的乡间道路上转悠一个小时,都未必能找到村委会的方位。
交通不便,基础薄弱,土地贫瘠,工程性缺水……多重因素叠加,白云缭绕、青山巍峨的龙窝村被纳入贵阳市20个特别困难村之一。
“问诊把脉”,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共同筑梦……龙窝村扶贫解困工作指挥部成立,领导干部带头苦干,贫困村民自力更生,大家以制约全村发展的主要瓶颈——交通为突破口,完善路网,并以此为基础,谋划产业发展,找准致富路。
铺就康庄道,“龙”腾正当时。
把脉:“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村”的尴尬
“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是‘三八、六一、九九’部队。村里大多数是妇女、儿童、老人,直接导致家庭缺劳力、缺技术、缺经营能力,脱贫致富缺少门路。”六广镇党委书记、龙窝村扶贫解困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马远祥说。
一组数据印证了马远祥的说法:龙窝村位于六广镇西南方向,全村有户籍人口530户1728人,其中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163户423人,占全村人口的24.5%,贫困率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贵毕高速明明穿村而过,要进村却只能绕道小箐或六广镇,狭窄的乡村公路弯多坡陡,大车进不来,农产品难运出;耕地面积少,且大部分为25度以上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质量差,传统的“玉米蔬菜”模式生产结构单一,旱涝不保收;农田水利设施逐年老化,工程性缺水严重,有效灌溉面积逐渐走低;产业基础更是薄弱……风景如画的龙窝村面临“发展无门”的尴尬。
村支书熊玉菊真切地感受着这种尴尬:“土壤不好,前几年一到旱季,到处可以看到老人小孩背着水桶给庄稼浇水,但那点水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破局:找准“穷根” 建立“一户一策”台账
今年春节刚过,一支将近60人的干部队伍“撒”到了龙窝村的低收入困难户家中,就为两个字:摸底。
“龙窝村的脱贫攻坚,必须精准抓住牛鼻子。俗话说,害什么病,开什么方,找准‘穷根’,找准群众最需要解决的关键困难,扶贫才有针对性。”熊玉菊说。正因如此,龙窝村除了发动村支两委成员、村民组长、支部党员外,还特别向镇里借来30名工作人员开展摸底工作,精准掌握全村低收入困难群众的实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