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8月10日电 题:因产权而强大 “双向保护”赢得国际市场——广东中山古镇强化灯饰知识产权保护调查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黄浩苑
位于中山市西北部的古镇,曾经是珠江三角洲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经历30多年的发展,如今已经蝶变为全球最大的灯饰市场。这里成立了全国首个单一产业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使产品搭上通向国际市场的“高速列车”。
产权保护使产品变成“作品”
“同行免入,面斥不雅”曾经是古镇灯饰企业都设立的密室警语。中山市琪朗灯饰公司中山店总经理张转利说:“只有VIP客户,或经过可靠的中介人介绍和身份鉴定后的买家,才能进入密室看新品。”
古镇被称为“中国灯饰之都”,2016年灯饰业总产值达190.3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但在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前,古镇企业基本不聘请设计师,产品只是便宜的“大路货”和仿制品。
古镇镇党委委员周锦添说,前些年设计师都不愿意和古镇企业合作,因为作品被快速抄袭无法获得应有的收益,其创意设计难以保障。
高更新率使得灯饰产业专利申请常常变得“不可能”。一盏灯的销售寿命平均只有3个月,过了3个月就会被新品淘汰,专利申请要1年才能审批下来,没有保护意义。过去企业只能和侵权盗版斗快,一年要出4季新品,根本没有时间精力做精品,没有办法保护设计。
然而,这一情况在2011年6月古镇成立中山(灯饰)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后得到根本性改变。2012年以来,古镇灯饰设计师团队爆发式成长,不仅引来了众多外国设计师,本地职业院校的灯饰设计专业也建立起来。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灯具专业学科带头人马驰成立了“马驰照明工作室”,他算了笔账:申报专利十余个,每年维护费用约2万元,目前出售专利收益10多万元,带领学生团队给企业做设计项目也有10万元收入。“我们以前是做产品,现在是做‘作品’、搞艺术,卖设计也是很能挣钱的。”马驰满怀信心地说。
设计人才的荟萃,使古镇灯饰产业不断迈向高科技、高智能领域。登梦灯饰照明公司总经理邓卓辉说,他们在研发让灯光发出日照的效果,以解决学生日照不够而可能产生的学习抑郁。
申请时效配合新品周期 “保护效应”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