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是由1500多个绿色的大圆圈组成的。镜头拉近,每一个圆圈都是一片茂盛的草场,铺天盖地的绿色滚滚而来,草的气息沁人心脾。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光秃秃的沙地?一个个大圆圈犹如一个个大脚印,讲述着阿旗从“沙地”到“草都”的生态故事、从单一放牧到牧草全产业链的经济故事、从靠天吃饭到靠科技致富的民生故事。
“人工种草前,即使雨水好的年份,植被覆盖率也达不到40%,而现在,这个数值可以达到90%。”接着,阿旗畜牧业局局长尼玛仁钦换了一种更加直观的表述,“这么说吧,以前这儿除了老鼠就是蝗虫,现在不但出现了野鸡、狐狸,还有猫头鹰等各种野生动物。”
“中国草都”已经成为阿鲁科尔沁旗草原的一张亮丽名片。从当初默默无闻的“小草”,到今天雄浑壮阔的“草都”,阿鲁科尔沁旗优质牧草产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
在全旗推动下,从2008年第一片节水灌溉种植紫花苜蓿试验区获得成功开始,阿旗以每年不低于20万亩的速度,紧锣密鼓地增加着苜蓿种植面积。现在,全旗优质牧草规划种植达到107万亩,优质牧草产量达到60万吨以上。
生态效益彰显的同时,是经济效益的凸显。草品优良,产量稳定,阿旗逐步形成了牧草种植、畜牧养殖、产品加工体系健全的全产业链布局。
站在今年收割的第一茬苜蓿“大草捆”垒起的“草墙”前,田丰牧草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海军高兴地说,虽然今年气候偏旱,但草场上的草仍然长势喜人,再过一周,就可以收第二茬了。
从前,他是靠天吃饭的牧民。2011年开始,他积极响应旗委、旗政府人工种草的号召,边打工边学习,于2014年成立合作社。合作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选用优质高产的苜蓿草种子,使得自家生产的苜蓿草品质越来越高。不过3年,他就基本收回了前期的投入资金,接着,收入便开始打着滚儿增长。
现在,通过专业机构检验得出的数据,合作社生产的苜蓿草品质高于进口苜蓿草,产品销往京津冀、长三角,甚至韩国。“去年,我们有6000吨苜蓿颗粒卖到了韩国,这是我们的牧草品质得到国际认可的最佳说明。”张海军语气中透着自豪。
在内蒙古绿田园农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记者见到了正在运行中的苜蓿颗粒生产一体化设备。粉碎,混合,加工,包装,绿油油的苜蓿草瞬间化为“压缩饼干”般的苜蓿颗粒,整个作业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