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山路漫漫,一层层,一环环,岭接岭,山连山。车子转过一个很急的山弯,腊子口就在眼前了。
两侧的万丈山崖如刀劈斧斫,谷底窄窄的腊子河奔流而下。抬眼望,一线天截断了悠悠白云。
腊子,藏语意为“山脊”。腊子口所在的迭部县,藏语是“大拇指”的意思。传说,古代有位叫涅甘达娃的神仙路过此地,被密密匝匝的山石挡住了去路,他便伸出大拇指轻轻一摁,顿时,山石开裂,惊天动地,显露出一条长长的通道来。
81年前,也是这个季节,在这里曾发生过一场“响了一透夜枪声”的激烈战斗,为碧水青山增添了一抹血色印记。
“我的父亲就是那时随军打到了腊子口,然后就留了下来。”站在腊子口隘口,迭部县妇幼保健站站长唐玉玲娓娓道来。
“当时,父亲唐明军是红一方面军一军团二师四团的一名‘红小鬼’。他的团长叫王开湘,政委叫杨成武,红四团还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称号——‘红军长征的开路先锋’。”
1935年9月16日午后,红军先头部队沿着河边的栈道抵达腊子口。当时盘踞在甘肃南部的军阀、国民党新编14师师长鲁大昌为阻断红军北上之途,在腊子口修筑了层层工事,光碉堡就垒了不下20个,方圆不足百米的险要地带,集中了两个营的兵力。他知道红军缺衣少粮,想凭借峡谷易守难攻,在这里把红军堵死、困死。
这是一场十足的险仗。腊子口如果打不开,红军就得重回草地去,唯有拿下这一“川甘锁钥”,才能继续向北朝着甘肃腹地进发。
如今,隘口处那座碉堡是后人仿制的。4米多高的圆筒形建筑藏在峭壁下方,上下两排共6个20厘米见方的射击孔黑黢黢地嵌在碉堡墙上。墙体很厚,从射击孔伸胳膊进去,手指勉强能探到里墙。
如此坚固的堡垒,难怪当年红四团的数百名战士从下午4点开始发起了五轮冲锋,都屡攻不下,截获的情报又显示,敌人的后续部队正在向腊子口增援。“必须赶在天亮之前拿下腊子口!”黑多寺红军驻地,指挥战斗的毛泽东下了死命令。
由于过草地时脚部受伤感染,唐明军并未冲在最前面,但亲眼目睹了那场战斗的惨烈。“父亲有时会念叨,‘战士一个一个倒栽葱地从桥上掉到河里了’,然后就别过头去,半晌无语。”唐玉玲黯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