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鲍勃·考克在参议院听证会上敦促美国政府增加所谓“航行自由”行动的频率,他表示:“偶尔进行的‘航行自由’行动只是象征性的……我们为什么不能每周或每月开展一次这样的行动?”与此类似,近期在美国的政界与学界,都能够听到主张美国政府在南海常态化巡航、增加活动强度的声音。
自去年南海局势升温以来,美国海军已在南海进行过多次所谓“航行自由”行动,引发中美关系的不必要紧张。但是,美国国内仍有部分人并不满足于此,还希望进一步推高局势。那么,从政策选项上看,美国在南海还有什么“后手”呢?
逐步升级形成“常态巡航”
除“航行自由”行动之外,自去年以来,美方在军事上主要使用过的手段有:军舰和飞机的抵近侦察(但并不进入12海里水域或空域);航母战斗群等大型水面舰艇编队的航行和“显示存在”;飞机因技术原因“误入”岛礁上空等。
如果参考美方过去在世界其他海域的做法,仅就军事手段而言,其还有一些其他的选项:
例如,多艘舰艇执行“航行自由”行动。与外界通常认识不同,美方执行“航行自由”行动的军舰并不多,目前仅有7艘。这些军舰上的乘员接受过国际法、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了解执行此类任务的技能和风险。截至目前,美方在南海执行“航行自由”行动时都是单舰活动。但如果未来其出现两舰编队甚至多舰编队,也完全具有可能性。届时,虽然“航行自由”本身的法律性质与前几次相同,但其行动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和舆论意义无疑将有所升级。
又如,活动时间和活动内容升级的“航行自由”行动。此前,美方的几次行动活动时间以“小时”计,但其有可能派遣军舰进行长期活动。例如,由接受过“航行自由”训练的军舰在12海里水域进行以“天”为时间单位的活动,或是在12海里线附近进行往复骚扰等。与前一手段类似,这种做法的法律性质本身并无改变,但却可能进一步刺激局势的紧张性。本文篇首鲍勃·考克所说的增加活动频率一说,也在此类选项之中。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增加活动频率其实并不见得能够收获考克所期待的效果——如果每年执行一两次行动,每次都可能成为新闻热点,但如果每周都执行一次行动,“航行自由”一词很可能会失去媒体敏感度。在美苏对峙时期,美国大量进行此类行动,直接结果就是媒体对此类行动不再有明显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