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老司机”一样,“女司机”似乎也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称谓。对于女司机,很多人都带有偏见,认为女司机“事故率高”、“不会开车”,“不适合开车”。可实际上,女司机驾车事故率远低于男司机。这不由让人深思:为何驾车事故率更低的女司机,常常被冠以“马路杀手”的恶名?
事故率低,大事故少,可“奇葩案例”过多
大数据显示,男性司机是女性司机的交通事故率的2倍左右。而且有数据显示,在重大/特大事故中女性肇事占比仅为2.1%。可见,女性司机的驾车事故率更低,大事故也要远低于男司机。那为何她们会被很多人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呢?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女司机驾车事故中的“奇葩案例”偏多,低级错误比较常见。
在交通事故中“奇葩案例”过多,是让女司机备受指摘的重要原因之一。“女司机高速逆行7公里”、“杭州女司机移库连撞多辆豪车”、“广西女司机错把油门当刹车,10车‘躺枪’”……每当这样的新闻出现,总是能吸引一众网友的眼球。
低级错误过多,也是女司机遭受一定社会偏见的原因。根据北京2006~2008年的全责事故统计,除了追尾比例这一项男司机比值高一些外,女司机的倒车、溜车、开关车门、违反交通信号、不让行这些方面的比例都比男司机要高。换句话讲,女司机比男司机更容易犯低级错误。再加之有些女司机在事故发生后被人发现穿高跟鞋开车,对女司机的“无差别”指责和偏见就更多了。
女司机不擅长驾驶,有心理学依据吗?
因为过多的低级错误和“奇葩案例”,让女司机和新司机一样成了“不擅驾驶”的代名词。那这种情况是如何出现的,有没有心理学依据呢?
哈工大心理学系裴秋宇教授在《沟通心理学》一课中认为,女性的车技普遍不如男性,是因为在女生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提高她们的空间知觉。这是因为“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男性的户外活动时间远大于女性。在追逐打闹时,男孩需要利用当前的空间位置信息来进行闪避,追逐等动作,这会使他们的空间知觉得到相应的提升……而女性成长时,这些需要用空间知觉的活动,她们做得较少。”正因如此,成年女性司机在确认车距、方位时把控能力逊于男性。
还有人认为,这和驾驶车辆时的情绪有很大关系,女司机的恐惧、紧张、慌乱、愤怒等情绪比男司机更明显,而精力因素又低于男司机,所以更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出现“奇葩事故”。
给女驾驶员的建议
针对社会对女驾驶员的偏见,也有不少男性司机给出中肯建议:“多练练就好了”。除了多练习外,以下这些建议,也可以帮助女性司机朋友克服恐惧、慌乱的情绪,减少犯低级错误的机会。
01
开车不穿高跟鞋、拖鞋。
穿高跟鞋或拖鞋时,脚的感知力会下降,控制油门和刹车的能力会受到影响。穿高跟鞋时还容易踩刹车时被卡住,出现“踩不下去抬不起来”。所以,开车时一定不要穿高跟鞋或拖鞋。
02
确定开在道路中间,没有压线
有些女性司机开车时,很容易不小心就压线行驶了。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可以多看后视镜,在后视镜中能看到路上的标线,就说明在道路中间,没有压线。如果看不到,那说明就已经压线了,需要赶紧调整。还可以看a柱夹角,如果夹角和道路标线重合,说明车身在道路中间行驶。反之,则说明可能压线了。
btw,多看后视镜也是一个重要的开车习惯,一些新手女司机开车总是盯着车头前方,使得视线狭小。实际上开车时不仅要盯着车辆行驶的前方(不是车头前方),还要多留意左右和车内后视镜。
03
确定后车车距,能否并线
很多女驾驶员开车上路,最害怕并线,原因是不知道如何确定车距。其实,可以通过后视镜来确定后车车距,能否并线。具体做法是当后车充满后视镜的三分之二时,离后车的距离大概为5.5米,这样的距离是相对安全的。当后车占后视镜的二分之一时,两车的车距大概为7米,此时并线是比较安全的。当然,也要考虑后车的速度,如果后车速度过快,一定要推迟并线。
04
下车开门前,要多看后视镜
在下车开门前,自己以及乘车人都要多看后视镜,确保周围安全时,先将车门打开一条缝用以提醒过往行人和骑车者,确认安全后再推门下车。
05
挂了n档也要注意拉手刹或踩刹车
不管是自动挡还是手动挡,n档都代表空挡。如果挂了n档后不拉手刹或踩刹车,汽车是可以正常走动的,如果道路有坡度,就很容易溜车。所以挂了n档后一定要注意拉手刹或踩刹车,以免造成溜车等情况。
06
一些开车时的小习惯要注意
除了以上的几点,学会好好开车,一些小习惯很重要。首先是要熟知交通标识,比如实线就不能并线不能调头、看到单行道标识就不能逆行等等,这样就会避免一些低级错误的发生,也可以避免遭遇一些不必要的罚款或扣分。
开车要掌握正确的驾驶姿势,握方向盘要双手在3、9点位置,座椅调节要保证自己舒适,且能正确地握方向盘和踩刹车。变道除了要看后方来车距离之外,还要要养成打转向灯的习惯。另外,开车过程中尽量不要打电话、发微信,更不要化妆等。
社会对女司机的刻板印象,很多时候来自于其因低级错误而导致的“奇葩案例”。多调整心态,学习一些实用驾驶技巧,相信人们的态度会慢慢改观。“女司机”这个含有一定歧视色彩的称谓,也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