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中国汽车现代化研发新阶段,上汽大众才是隐藏的技术咖
作为中国首家合资公司,上汽大众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经有接近四十年的历史了,而其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合资车企发展史,作为领跑者,上汽大众贡献了许多合资车企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时刻,更是许多标准、模式的范本。
众所周知,合资品牌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个外资产品、理念、文化与中国市场的本土化需求融合的过程,合资品牌之间的比拼,很多时候是对本土化程度的比拼,谁更能洞察中国市场的需求、能更快速的把产品做本土化改造,谁就能跑在前列。
在这一点上,上汽大众战绩辉煌,而本土化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技术研发实力,没有过硬的研发实力,产品的本土化只能是浮于表面的。
起于桑塔纳国产,上汽大众确立自主研发路线
在合资项目启动之初,上汽大众就肩负着要为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寻求可行路径的重任,而桑塔纳的国产过程就像一个“孵化器”,不止孵化出了上汽大众这一合资整车企业,更孵化出了一批优秀的零部件企业,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桑塔纳正式国产后,上汽大众的任务是不断提升其国产化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快速成长的上汽大众也希望掌握更多主动权,承担起更多的本土化研发工作。1992年,上汽大众和德国大众联合开发桑塔纳2000的工程正式启动。
桑塔纳2000是基于巴西版的Quantum“宽腾”原型车上重新设计了底盘轴距,比普通桑塔纳增长了108mm,同时还加大车身离地间隙和加大了后座的空间而得来。1995年,桑塔纳2000成功下线。
作为中国人参与开发的第一个车型,桑塔纳2000投入市场后立即获得了热烈反馈,迅速占领了国内中级公务及商务车市场。而这款车背后正是上汽大众建立自己的研发技术体系的重要尝试。
1999年11月3日,扩建后的上汽大众技术中心落成启用
几乎在桑塔纳2000开发的同时,上汽大众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中心大楼,1992年7月,上汽大众技术发展中心大楼落成,暨上汽大众研究开发中心成立。1997年3月,首批获得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的称号;1999年11月,上汽大众技术中心扩建项目——试制试验基地落成启用。2003年8月,上汽大众技术中心扩建项目——试车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技术中心的建成和使用,为上汽大众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设施保障,形成了从设计到工程分析再到试制、试验的一套完整的研发流程。
软硬结合,上汽大众不断夯实体系力
如果说技术中心、试制试验基地、试车场等都是研发体系的硬件部分,那么在建成这些硬件的过程中,上汽大众也在不断锻造“软件实力”。
比如,为了打造出符合中国市场、中国用户需要的产品,上汽大众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了长期的产品开发战略。在全面的市场调研和技术经济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定位。
一方面,上汽大众造型师会每年联合市场部一同前往国内不同的区域,通过入户调查、专家访谈、举办Workshop等形式开展市场调研。通过入户调查走访消费者,深入了解其生活习惯与生活环境,从而分析出消费者的潜在偏好。
另一方面,会通过与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师、家居设计师等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访谈,了解前瞻的设计趋势,指导新车型的开发、设计工作。
比如,为了精准定义产品,上汽大众还结合中国消费者的身材特征,建立了中国人体数据库;也会考虑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建立中国车内常用物品数据库。
再比如,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和地形都非常复杂,为了确保产品品质和可靠性,上汽大众实车小组会组织安排各项专业试车活动,贯穿整个开发阶段,涉及到极寒,极热,高原,丘陵,城市,乡村等各种环境和工况。并且一定要经过中德双方技术专家及领导层多轮试车多次评价后才会量产。
在软硬件相结合的基础上,再加上多年的锤炼,上汽大众打造出了强大且完善的研发体系和质量管控体系,而效果非常显著,一款又一款爆款车型被打造出来,一个又一个销量神话被创造出来,而其这一体系也被其他合资品牌和后来起步的自主品牌模仿。
不夸张的说,现在很多自主品牌的研发体系都能找到上汽大众的影子,中国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故事里,到处都是上汽大众的身影,而这个故事就起于安亭那座技术中心决定开始建设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