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
首页 文章 选车 汽修 百科
图片 文章 视频

看过桑塔纳的历史才知道,中国汽车工业如何由弱变强

厂商供稿张旭涛2023 年 06 月 08 日 14 : 11
[ 中华网 经销商 ]

看过桑塔纳的历史才知道,中国汽车工业如何由弱变强

凡是在国内学习汽车相关专业的人,在课堂上往往会接触到这张图片。这是1983年4月11日,一辆手工组装的大众牌桑塔纳轿车从上海安亭工厂驶下生产线时定格的画面。这一幕,也被汽车行业的从业者称为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起点。

在与德国大众不断地谈判摸索下,桑塔纳车型成为中国合资轿车的开端。但在这个开端后,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挑战才刚刚到来。“桑塔纳CKD组装不是引进的目的,而是要实现国产化,形成自己的轿车制造体系。”这是中方为桑塔纳轿车赋予的使命,而另一边德方同样认为桑塔纳国产化对合资企业的前途至关重要,尤其是对成本控制、利润率以及生产规模都产生直接影响。

排除困境,桑塔纳国产化迎难而上

问题是,在实操层面,究竟怎么做?当时面临的困境有两个,一是国内没有相关的配套基础,二是德国大众对零配件严苛的标准要求,是彼时国内本土工业闻所未闻的。甚至很多零配件厂拿到样品之后,就立刻打了退堂鼓。而关键在于,按照合同规定,桑塔纳国产化的零部件必须拿到德国去做测试,只有大众本部认可的产品,才能用于国产桑塔纳的生产。

看过桑塔纳的历史才知道,中国汽车工业如何由弱变强

重重困境下,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基本可以称得上“开局受阻”,上汽大众干了两年多,桑塔纳的国产化率仅仅达到2.7%,而且这2.7%还是轮胎、收音机、天线和标牌这样的附属品或消耗品。但谁也不得不佩服中国汽车人的斗志。彼时上汽总公司总裁陆吉安立下军令状,三年内桑塔纳达不到60%的国产化率,就自行引咎辞职。

成功的路上,斗志+勤奋往往缺一不可。由此,目标明确的“桑塔纳共同体”应运而生。这套体系的核心是,围绕桑塔纳这一台车打造全产业链的零部件。而对于企业来说,只要产品能与桑塔纳配套,就等于拿到了全国通行证,甚至可以让自家产品走向全球。不论从哪种角度来看,这一措施,都是桑塔纳国产化进程中良性循环的开端。

看过桑塔纳的历史才知道,中国汽车工业如何由弱变强

其中有一个令人记忆深刻的故事,就是如今汽车内饰知名供应商延锋。彼时为上海牌轿车提供内饰改造的延锋,第一时间把握了桑塔纳国产化的历史机遇,在前景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果断引进了桑塔纳的方向盘技术。

虽然这个零件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不过在那时,延锋足足借贷28万美元,引进德国PU30发泡技术以及先进的配套设备,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技术攻坚,最终攻克了方向盘这一关。而后,延锋就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从聚氨酯材料分析和化验室,到汽车座椅,再到以桑塔纳国产化为轴心,陆续开发的100多个引进车型的内饰产品,彻底点燃了延锋的发展潜力。

啃下行业硬骨头,桑塔纳居功至伟

事实上,像延锋这样的例子,在桑塔纳的国产化进程中枚不胜举。这其中透露了“桑塔纳共同体”的真实意义。引进桑塔纳轿车,不仅是促进轿车私有化,让每个家庭都能拥有私家车的开端,更是带动中国汽车工业以及配套相关产业的主要动力。可以说,没有桑塔纳国产化的努力,就没有盘踞在中国大地的数以百计的国际级一流供应商。

与此同时,“桑塔纳共同体”的建立,使得桑塔纳国产化率迅速提升,1996年,该车型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桑塔纳以国民车的身份正式开始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

看过桑塔纳的历史才知道,中国汽车工业如何由弱变强

通过一辆车,改造汽车行业的整体实力,桑塔纳的作用就相当于一块宝贵的试验田,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啃下了最关键的“硬骨头”。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企业能够完全效仿桑塔纳成功的路径,孵化出一批又一批兼具技术竞争力和性价比的合资车型。

可以说,以桑塔纳为原点,合资车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这才有了中国汽车市场高速发展初期,老三样、新三样层出不穷,中国车市成长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壮观局面。

虽然在理论上,没有桑塔纳的出现,别的车型或许也能完成这种使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奋进上海汽车人的推动下,没有桑塔纳的出现,国内汽车产业的发迹,或许还要再晚5-10年。

点击阅读全部

相关文章

长按图片保存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