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 新能源汽车里程焦虑被放大了吗?
随着初夏的到来,全国各地气温持续升高,为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带来考验。一直以来,续航里程都是新能源汽车用户最为关注的焦点,也是车企在新能源产品研发上的重点。在工况、季节、充电习惯等多重变量下,用户能够获得的实际续航里程,往往与车企宣传存在不符,科学、公正、权威的测评下,两者间的鸿沟有望逐渐缩小甚至消弭。
高温炙烤下 用户的里程焦虑也在持续升温
在智能化电动汽车逐渐跻身主流的当下,用户的能耗焦虑正在日益凸显。在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中,剩余里程明明还有300km,结果开了200km就显示没电了,里程的“不可信”是用户焦虑的重要来源之一。
与冬季寒冷天气下的能耗衰减相比,虽然夏季高温对续航里程的影响相对要小,但是仍对用户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高温环境对于续航里程的影响究竟就有多大?由于驾驶习惯多样,以及不同工况下的差异,来自用户的声音即便是从真实体验出发,也还是缺乏客观性和一致性,因此,消费者通过在各品牌、车型的车友群的交流讨论结果,实际的指导意义还是会低于预期。
车辆续航里程是否“能打” 智能能效怎么说?
2020版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体系框架之下,智能能效作为其中的重要维度,对新能源车辆的工况适应性、环境适应性展开评价,通过对不同品牌车辆的测评,考查企业在低能耗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
就环境适应性而言,智能能效评价体系通过对车辆进行高温、低温、常温下续驶里程的对比,校验其是否能够保证乘员舱舒适度的同时,获得足够的行驶里程,即其低能枆控制手段是否能够智能化识别环境及驾驶员需求,对能量管理作出合理的安排。
测评结果显示,温度差异对里程影响方面,相较常温(23℃) WLTC 工况,低温(-7°)里程平均减少了39%;高温(35℃)里程平均减少了10%。可见,相比于低温环境,高温 WLTC 工况的里程衰减幅度较小。新能源汽车在低温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仍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瓶颈,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快速升温和高效热管理技术仍亟待突破。
全维度测评 引领车企实现精准突破
“能耗”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一个关键维度,除上文提及的环境因素以外,对智能电动汽车的能量管理控制效果的评价,还包括路况与充电两个角度,与此同时,智能能耗在评价过程中,还引入了对空调等附件的评估。
在工况适应性方面,智能能耗从路况差异(区别于公告工况)的角度进行评价,以体现车辆对我国广地城行驶场景的适应能力。针对不同路况场景,考虑智能电动汽车在复杂工况下的能量管理,考查不同工况下里程衰减和电耗情况。在充电效能方面,智能能耗则是从用户临时补电场景进行评价,以体现车辆快速充电的应用效果。针对快速补电场景,考虑智能充电/智能补电的用户体验,提出百公里行驶所需充电时间的充电效能定义。
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智能能量管理技术实力将成为智能电动汽车产品力最直接的体现,基于此,智能能效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增加了能耗测评维度。智能能耗测评结果的全社会公布,将促进企业在能耗技术上实现创新与突破,有力推动产业发展,让消费者更好掌握真实的续航里程数据,在多场景下,享受到新科技带来的无忧出行体验。
----------------------------------------------------------------------------------------------
【中国汽研汽车指数】
中国汽研汽车指数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汽车技术升级、服务消费者买车用车”为使命,聚焦“大安全”理念,做深做实 “安全”、“健康”两条主线的技术内涵,通过公平、公正、专业、权威的汽车测试评价,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指数和规程体系。
(扫码了解更多“中国汽研汽车指数”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