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一家电视剧制作公司负责人曾举例,一部50集的电视剧,卖给电视台是每集100万元,在协议中会承诺平均收视率要超过1,收视率每低0.1就扣除单集购片费10万元。而在实际播出时,该剧的平均收视率为0.95,按照条款,则被相应扣除每集5万元,50集算下来250万元片款就没有了,“收视率的高低,直接与制片方的片款挂钩”。
2016年12月4日,电视剧《美人私房菜》在浙江卫视播出,当天收视率仅为0.184,在全国排名第20位,期间更是创下浙江卫视“50年来收视最低值”。12月9日,《美人私房菜》正式被撤档。后该剧的导演披露,该剧在网络表现都非常好,收视率低迷这正是没有购买收视率导致的。进一步暴露收视率造假对整个电视剧行业的重伤。
只有知名演员参与的大制作剧集和综艺才会有相对稳定的收视率,只有收视率高了才能得到更多播放,为下一部剧拉来更多资金,甚至,知名演员可以通过参股的方式,获得实际是投资方身份的更大额度回报,这无疑是更为辛辣的讽刺。这也显然并不符合经济规律,过高的片酬只会继续加剧影视领域的寡头垄断的现实,将已经淤堵不堪的文化工业生产链条推到更为绝望、荒唐的境地。
针对这两个问题,本次《通知》有明文规定第三条规定:严禁播出机构以明星为唯一议价标准;行业组织出台电视剧成本配置比例指导意见,优化片酬分配机制。第五条中规定:规范电视剧收视调查和管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不得将收视率作为购片价格唯一依据,推动建立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中国特色收视调查体系。
过剩
这两个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并且这也不是相关部门第一次发文整肃,但在这种行业样态下,常常沦为一纸空文。为什么呢?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认为,这需要解决严重产能过剩这个电视剧行业的首要问题。
他认为,目前电视剧行业的乱象是产能过剩自然带来的恶性竞争:电视剧对知名演员、大资本投入的严重依赖,也使得大量小资本精心制作的作品和未成名演员进一步丧失了成名的机会,进而导致了作为文化工业关键要素的基础,出现了结构性塌方。
产能过剩的一个具体表现是,每年拍摄的大量电视剧根本播不出来。2013年,共播出616部电视剧,其中首播新剧仅为266部,只占黄金段播出总量的43%。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格局下,大部分年份都会有一半左右甚至更多的电视剧会被束之高阁,而且这种渠道格局所产生的结果还在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