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不提应对气候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国将信守承诺,说到做到,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虽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但这是中国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近年来,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中,中国经济之所以能保持平稳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容性不断增强。我们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应新一轮工业革命大趋势,抓住全球化潮流不断地扩大开发,在发展战略上体现包容,在体制机制上保障包容,在政策举措上促进包容,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包容性增长之路。当然,我们还在探索之中。
我们首先坚持把就业置于发展优先位置,因为就业是包容性增长的根本。没有比较充分的就业,就谈不上包容性增长,增加收入、创造社会财富就成为无本之木。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每年有1300万左右大中专毕业生,还有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需要向城镇转移。
所以我们把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关键指标放在就业上,我们提出稳增长主要是为了保就业。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扩大就业,创造就业岗位,而且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个人稳定就业。
过去几年中国城镇每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这四年来新增城镇就业5000多万人,所以有与世界经济论坛相关的国际权威机构,在进行多项经济指标评估当中,把中国的就业表现列在世界各国的第一位。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中国的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确在就业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
对于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能够保持比较充分的就业,这本身就是包容性增长的主要内容。就业的渠道要开辟,就业的岗位要增加,就必须扩大全社会创业创新的参与度,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也是当代中国创业创新的特征。
近年来,我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厚植社会创业创新的沃土,取得的成效超出预期。中国的创业创新,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不仅有科研单位、企业推动的“双创”,而且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加进来,用中国话讲,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自我们提出“双创”以来,如果从2014年算起,每天新增市场主体4万家,其中新登记企业1.4万户,也就是一年有500万左右新登记企业。企业的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今年5月中国每天新登记企业更是达到1.8万户。我们打造开放共享的“双创”平台,各类创新主体携手合作,线上线下良性互动,聚众智、汇众力,使创业创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