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烟尘、氮氧化物等各项指标都远低于国家标准。”崔文光说,之前的项目都是满足国标的,现在要求要比国标低,他们就得使出120分的力气。崔文光说,比如安装精度更高的机器,误差需要减少到平时的一半,“操作要更稳当,有时候甚至得上百次微调才能达到要求。”
最近几年,北京垃圾产生量增长很快,去年已经达到平均每天产生2.38万吨生活垃圾,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2100吨。按照这个速度,2020年,北京生活垃圾日均产生量将达到3万吨左右。
为应对垃圾快速增长,北京正在加紧布局垃圾处理设备。
市城市管理委固体废弃物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二五”以来,北京共新建和改造了42座垃圾处理设施,包括亚洲规模最大的鲁家山生活垃圾焚烧厂、朝阳区循环经济园焚烧二期、海淀区大工村生物质能源发电厂等。
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北京垃圾焚烧能力比过去增加了近4倍,从每天2200吨增加到9800吨。到2018年底,北京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2.4万吨/日,基本满足本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
6月2日,陕京三线西沙屯门站,工作人员检查输气管线。
背街小巷整治,标准“史上最严”
如果说垃圾围城是各个大城市都必须面对的共同难题,对于“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的古都北京来说,有个难题有它独特之处,那就是背街小巷的治理。
蔡颖从事城市管理已20余年,在她的印象中,北京对城市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自己也越来越忙了。
2012年,蔡颖调任东城区东华门街道办事处从事城市综合管理,那时提到环境整治,主要就是建筑外立面修复、设施维修、路面维护等等,“可以说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
这两年,蔡颖的工作内容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她用“寻根溯源”形容这样的变化,“原来基本不碰的私搭乱建等违法行为,现在都得先剔除。”
工作难度随之大幅增加,过去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蔡颖起码要跑5到8次,往往耗时20多天,“得多次沟通,得到居民理解。”记忆中,蔡颖最多一次与相关方沟通了20多次,一趟一趟做思想工作,讲北京市的整体政策。
今年4月,蔡颖成为东城区缎库胡同的“巷长”,她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原来每个巷子都有社区联络员,我们的主要工作集中在大的街道,对小巷关注不够。”蔡颖说,现在自己成了“巷长”,这条胡同不论什么事,自己都得操一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