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曾以国家为重冒死揭发奸臣严嵩,后被打入冤狱但宁死不屈,在大是大非面前义无反顾,数百年来为容城人传颂敬仰。”容城县志主编曹宏宇说,“三贤文化”是当地崇尚忠义、淳朴乡风的典型代表,也是燕赵大地慷慨悲歌、重信尚义人文精神的典型注脚。
处燕南赵北之地的雄安三县均为千年古县,文化自古交融。新区范围内新石器时代、东周燕文化、宋辽军事遗迹、抗战红色文物等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此外还有众多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点。
中央要求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目前,河北省文物部门已组织专门力量,启动了雄安新区历史和建设资料征集工作。
专家认为,雄安三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合形成了尚义质朴的文化性格。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广为传颂的红色故事,沉淀出保家卫国、英勇抗敌的红色基因。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应“做足延续历史文脉的大文章,让当地文化资源为新区建设增光添彩”。
“华北明珠一定会更加靓丽”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独特,形状特殊。大小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条沟壕纵横交错,12万亩芦苇和近10万亩荷花交相辉映,淀内鱼、虾、蟹、贝、莲、藕等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
“老话说,白洋淀‘日进斗金’,如今,雄安新区一公布,白洋淀的名气更是‘一日千里’”。白洋淀景区船工李师傅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感叹,往年都是“五一”后游客才多起来。今年,打清明节起,游客量就上来了。“有专门来旅游的,有外地来考察的,热闹得很,旺季比往年提前了一个多月。”
游客在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景区乘船游览(4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朱旭东摄
据统计,今年清明小长假白洋淀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256%。“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同比增长超过54%。
毫无疑问,享有“华北明珠”、“北地西湖”美誉,有“九河下梢”、“华北水乡”之称的白洋淀,是雄安最有灵气的地方。而白洋淀的生态修复和保护,也成为新区设立后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雄安新区囊括了白洋淀整个水域。中央要求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强调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
目前,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已纳入新区规划编制工作当中。河北省表示,将加大白洋淀修复力度,恢复“华北之肾”功能,积极推进雄安新区水利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引黄入冀补淀”工程。
一位长期关注白洋淀环境的河北大学教授说,雄安新区的设立让白洋淀生态治理迎来历史机遇,“相信这颗华北明珠会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