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双手一摊,眼盯着书记不放。这种情况,县委书记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低下头,和局长认真讨论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二是茶水一端,跟局长摆摆手说:这事儿你就这么办就是了,你就给我整。
一个东北话中的“整”字,道尽了官场中的万般人心,玲珑七窍。
李克军说,多数情况下,面对第二种情况中领导的反应,局长依旧镇定,因为他知道书记虽然这么说,但肯定有办法。而面对局长的叫苦,书记也心知肚明,局长这是在哭着要糖吃,大家心照不宣。
然而,也有县委书记把事情推给局长是心里真的没招,于是故作强硬。一两次之后,下面的干部就会觉得这样的人只会瞎横,没有真本事。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市里可以传达精神,县这一级是做事的。而中国当前的问题是,书面过严,执行过宽,所以执行中的尺度都由主政的地方官掌握。
李克军认为,每个县委书记在灵活变通的工作方式中,都需要找好自己的“损益平衡点”,权衡各方面的成本和收益。他指出,国外公共选择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同样适用于中国的县域政治研究。
在阿城市担任市委书记期间,有个企业要在当地投资五六个亿建一座水泥厂。按照惯例,土地出让金可以免一半,税收可以照顾。但是该企业在利用当地的矿产资源时,竟然要求免去资产占用税费。
李克军几经考虑,最后决定拒绝其要求,他认为,财政的钱过几年或许可以回本,但是矿产资源涉及子孙后代,无论如何不能开这个口子。最后,该企业去了临县投资建厂,临县的GDP由此增加,但李克军并不后悔。
他认为,每个县委书记都会在心里算一笔账。如果严格按照政策法规发展,在吸引外商投资上就会失去竞争力,地方政府没有项目,于是GDP和财政收入有限,不仅影响个人政绩,也使整个县的经济运转难以为继。但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和任上政绩,一味急切地发展经济,完全无视科学发展观,则会危害后代。每一个选择都是主政理念和客观现实的较量。
政绩
作为一名官员,最重要的客观现实之一,就是能否出政绩。
年年排名,政绩考核上大榜。评分有三档,每档有排名。人有脸,树有皮,就算县委书记不在乎个人的政绩和声望,也不能让整个县领导班子跟着他遭殃。
李克军坦承,没有人会完全不在乎政绩,每个人都曾或多或少地为了政绩而妥协。县委书记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有追求,有社会关系。而政绩就像一张大网,把所有这些都牢牢圈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