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文件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部已经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文件还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将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将端上人民群众餐桌。
“舌尖上的安全”或与干部“官帽”挂钩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
对此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文件还提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或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
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