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教育厅一位退休官员说,“民办高校的收入主要依靠学费,所以招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所民办高校生死存亡。虽然法律上明确了民办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但民办高校并没有真正从社会非公共资金、资产中筹集到足额经费和资产。”
近年来,民办高校在生源上遭遇几股“寒流”——随着公办大学大规模扩招,导致民办高校可选择的生源逐步减少;公办本科院校兴起的三本学院,“分食”了民办高校的生源市场;民办高校自身最吸引学生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在2004年也被取消,由此加剧了民办高校的危机。
多重压力下,诸多民办高校高息向民间进行集资,以“滚雪球”模式维系着资金链。随着生源骤减,学校运行成本不断增加,“雪球”越滚越大,很多民办院校陷入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泥潭,西安联合学院和华西大学最为典型。
前述西安联合学院原高管告诉《财经》记者,“民办院校支出远远高于公办院校,主要是教学成本、后勤保障服务,以及宣传费用。民办院校的领导都是有理想抱负的人,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应该是去选择做生意,不会搞教育办学校。”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公办高校向商业银行贷款可以享受政府贴息的优惠,但民办高校却难以从政府获得贴息补助。公办高校师生可以申请政府研究资助,民办高校师生也不具有申请政府研究资助的资格,直到2008年才首次有两所民办高校获得国家社科资金和自然科学资金的资助,实现零的突破。
2012年9月,《宁波大学学报》刊文称,陕西民办高校从1984年的第一所学校开办至今,民办高校平均生存年限仅9.7年。从1992年至2002年,陕西共批准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45所,合并、注销了91所,倒闭的比率达62.75%。
陕西涉嫌非法集资的民办院校多是培训专修学校,即民办非学历机构,是指面向社会举办的教学内容属于高等教育层次,但不具备颁发国家高等教育学历证书资格的各类培训、进修、辅导、补习等非学历高等学校。目前陕西有50所民办非学历机构。
陕西一位民办高校负责人说,“依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第36条规定,民办学校对举办者投入民办学校的资产、国有资产、受赠的财产以及办学积累,享有法人财产权,但《物权法》及《担保法》均规定,学校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不得抵押。”
这意味着民办院校很难从银行获得资金,从民间获取资金成为唯一途径。
随着近几年陕西民间信贷危机频发,再想从民间集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留给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已经十分狭窄,恶性循环下,非法集资案集中爆发是必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