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新京报:大象流浪是为了找到更好吃的“东西”

新京报 2021-06-09 22:26:51
A+ A-

当地保护区的象群分布不均也造成了一些亚洲象生存空间的相对逼仄。当地观察员曾观察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勐养最多一天有80头亚洲象,尚勇有50头,勐腊有38头,其他大概有20多头。

而且,有森林的地方不一定有大象,如勐仑、易武、布龙、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和几个新建的保护区(纳板河、布龙和易武)均没有大象分布。因此,如果能让大象能均匀分布于保护区,也是扩大其生存空间的有效方式。

由于自然迁徙通道被阻隔,也造成亚洲象向人类种植的田地和居住地移动,逐渐与当地居民“亲密接触”。这样一来又产生了一个假说,导致亚洲象的口味提升,食性改变。

大象可以食用的植物和果实有100多种。但尝到了农田中好吃的玉米、水稻和番木瓜等,它们也不愿意再吃口味不好又难咀嚼的芭蕉叶、竹叶。

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内有一个南迁的“缺耳朵”亚洲象家族,就奉行新的生活方式:早上进入有水潭的地方,在水潭周围密林中躲避阳光,晚上出来有序成片地吃农民种的玉米,连续10多天都如此。

所以,大象流浪是为了找到更好吃的庄稼,而且大象在旱季(10月到来年4月)

食物相对匮乏时,都会外出森林找吃的。勐养保护区的象群会向东南西北几个方向向外迁徙,不是只向北流浪。

了解了这些情况,其实我们也对亚洲象的归宿有了一定的概念。当然,还需要科学研究作为根据,一步一步地调整人与大象相处的策略——云南当地的保护区是否够大象栖息之用,如果不够该如何扩展?同时,如果栖息地够用,如何在保护区内扩大种植大象爱吃的植物,都需要调研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而在维持亚洲象野性的同时,也要保障人的生存需求,达到人、象和环境多赢。

□张田勘(专栏作者)

责任编辑:孙启浩 CN037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