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呼伦贝尔:羊,换种养法

光明日报 2020-08-04 11:38:32
A+ A-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行进,长时间的车程后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与放牧人,让人猛然间意识到,眼前的风景,正是牧民的生计。这个古老的职业,在现代化洗礼下,发生了什么变化,牧民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多元经营蒸蒸日上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巴彦嵯岗苏木阿拉坦敖特希特嘎查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村庄。这里是“三少民族”之一——鄂温克族聚居的嘎查(村)。

在这个嘎查,村民刘晓华经营的小超市是“集散中心”,火鸡面、蒙古月饼、咖啡,“民族的与世界的”都能买得到。十多年前,村子旁边开了煤矿,刘晓华抓住机会还开起了饭店,出租了自家大院的房屋,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几年前还在海拉尔买了房。

但十年前,她的生活也曾陷入挣扎。

20世纪80年代初,畜草双承包责任制开始陆续在牧区实施,按照与农业相同的思路,草地、原属集体的牲畜也承包到户。每户承包到的草场以千亩为单位,刘晓华家就分到了2000亩草场。尽管听起来惊人,但草地的承载量有限:养活一只羊需要15亩左右的草场,一只牛则需要上百亩。

牛羊需要两种草场,一种用于日常放牧,一种叫作“打草场”,呼伦贝尔冬季漫长,从9月到第二年5月,都无法放牧。8月开始,牧民会将打草场上的草收割回来,供牛羊过冬。

但是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业化迅速发展以及人口增多,住房用地、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不断侵蚀草原,牲畜量出现过载问题,草地质量日益下降。尽管进入21世纪,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草政策,并画定了大片禁牧区、生态保护区。但对于承包了草场的牧民来说,放牧局限在自家草场内,常年没有休养时间,退化问题仍然存在。2010年前后,接连几年大旱,打草场的草远不够牲畜过冬,买草成了巨额开销。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