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北京垃圾处理能力够么?强制分类,背后利益之痛何解

经济观察报 2020-04-26 08:41:49
A+ A-

持续性

垃圾分类如何才能持续?宋国君说,如果不把整个垃圾分类产业链条打通,后端尚未做好,光前端分类也不起多大作用。其实这么多年没做好,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此。不过,现在背后根本性的利益问题还没有触动。

兰亚军也认为,垃圾分类一定是后端决定前端,从后端向前推。北京整个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条件可能还不完备,要对前、中、后端做一个整体设计,各环节相互匹配。不能再像其他一些城市那样,前端热火朝天、中端人困马乏、后端哀鸿遍野。

“所以首先要把产业链做起来,全打通。同时保证产业链能有合理利润,企业才能正常运转。政策、技术和模式三者要有机结合、配套。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宣传动员。有人认为中国垃圾分类不成功,根本原因是居民素质差,这是不对的,我们不应该背这个‘锅’。居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垃圾分类,但若产业链尚未建好,不仅会降低居民积极性,政府公信力也会受损。”他说。

此外,兰亚军认为,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及疫情冲击,很多地方财政非常紧张。北京应尽量集中优势兵力把一两个区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好,循序渐进,逐步复制,最终做好的可能性反而会更大。

这个产业链,确实也面临一些利益博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程会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现在政府支付垃圾焚烧发电补贴,问题关键在于按量核算,甚至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签订协议,如果每天到场垃圾不够约定数量,政府依然要按约定量补贴,这种利益格局显然与前端垃圾分类的“减量化”背道而驰。

他认为,要改变就需把补贴重心前移,到分类和运输环节,特别是加大对市场价值低的废弃物的收集处置补贴。垃圾处理费补贴也宜改为按质核算。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形成利益倒逼机制,从而跳出“垃圾产生越多—垃圾焚烧厂越多—政府补贴费用越多”的恶性循环。推动垃圾分类最佳工作格局是环卫网和再生资源网的两网融合。

兰亚军说,“垃圾分类做得越好,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的垃圾就越少,这样,他们的补贴就越少。垃圾分类要做成功,国家政策要配套,只有用经济杠杆刺激,市场化运作,垃圾分类才能真正走上市场化、产业化之路,才可持续做下去。”

责任编辑:梁云娇 CN079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