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北京垃圾处理能力够么?强制分类,背后利益之痛何解

经济观察报 2020-04-26 08:41:49
A+ A-

比如,海淀居住小区将采用固定式、流动式和其他方式三种投放模式,每个小区至少设置一处分类驿站,“四品类”桶站组合既有专人值守,规模大的小区每300-500户设置一处。

在分类标准上,北京的四分法与上海也有所不同。徐向辉解释说,北京无论是桶的标识,还是颜色、分类名称,都与住建部的要求和规范是一致的,基本是严格按住建部要求进行的。

“实际上我们挺希望这能成为全国统一要求。某种程度上至少名称、颜色是可以统一的,本身全国流动性就很大,分类版本各异会带来一些不便,给人感觉会很奇怪。”他讲道。

兰亚军也认为,北京的分类标准,比上海更科学和合理。

在他看来,上海垃圾分类有点类似于男人、女人、小孩、坏人的分类。但上海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在社会治理层面更高一层,有很多经验可供北京借鉴。

不过,兰亚军并不赞同像上海那样一下全部铺开。他认为,垃圾分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慢活、精细活儿,分类、投放、收集、转运、处理等产业链前后各个环节都要做好。北京日产生活垃圾这么大规模,厨余垃圾是否都有地方去?“上海垃圾分类有成功的地方,但在垃圾分类实效上还需进一步提升”,他认为。

孙新军说,“只要把瓜皮菜叶、剩菜剩饭分出来放厨余,其他的搞不懂、举棋不定就放在其他垃圾桶,就在80分以上了。”

疑问

北京垃圾分类强制实施后,谁来负责监督?如何解决背后利益博弈的根本问题?成本会增加多少,末端能力是否足够?“这些都不清楚,要打一个问号,需要重点考虑。相关信息也都要做到及时公开,不能是一笔糊涂账。但到目前为止,也没见到主管部门采取更多措施。”宋国君说。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