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我与改革开放 | 那时,每晚到五里之外追剧

2018-06-01 15:13:03   北京日报 

原标题:那时,每晚到五里之外追剧

周六,本想惬意地蜷在沙发里做个“电视土豆”。手握遥控器,面对宽屏液晶网络电视,数十个栏目换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却没找到能让自己静下心来收看的节目。每晚追到五里之外看“手帕”那点大屏幕、且始终被“雪花”笼罩的电视剧的情景便浮现于眼前。

1982年,我10岁,近40户人家的村庄没一家买电视机。后来相邻村民组有个姓郑的“万元户”率先“吃螃蟹”,买了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轰动效应一下子波及到全村。当年秋天,省电视台正在热播香港电视连续剧《霍元甲》,每晚两集。下午一放学,我们就眼巴巴地盼夜幕早点披下。晚饭一吃,我们一帮孩子便“奋勇前进”,徒步赶到五里之外的郑家,以便“占领”有利的地形。记得有一天雨夜,为了赶去看大侠霍元甲,三口两口扒下一碗饭,穿上雨衣就与小毛子、小呆子等扎进夜色中。原以为下雨天不会有那么多人去添热闹,谁知,一到他家,郑家那30多平米的正堂已挤得水泄不通,大门口都挤满了人,还有人也跟我们一样为踮着脚、伸着脖看不到电视发愁,拼命叫唤前面的人把头偏点、再偏点……主人实在架不住观众的热情,只好小心翼翼地把电视捧到大门口放,上面用一把固定的大雨伞罩着,三边还分别用塑料纸挡着。主人慢慢地调出声音、图像,调到“雪花”少了点,还用红绸布好奇地擦下屏幕。雨中,我们不时为大侠霍元甲的表现惊呼、赞叹,没有一个人意识大雨就在身上疯狂……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大人孩子都余兴未消地谈论着电视剧里的精彩片段,哼哼唧唧地模仿着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歌《万里长城永不倒》……

1984年,父母看我们兄妹每天晚上风里来、雨里去地“追剧”实在“辛苦”,便用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买来了村民组第一台电视,且是17英寸的“黄山”牌黑白电视机,花了近600块钱。这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那是一年承包水田的净收入啊。那一年,省电视台正在热播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父母决定买这台电视机跟这部香港电视连续剧及央视“春晚”的直接触动肯定有关。从此,我家每天晚上就变成了“影剧院”。吃过晚饭,父亲便早早地将桌子搬到大门口,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电视机轻轻抱放在桌子中央。打开电视后,几乎百余人都全神贯注地盯住了屏幕,家中所有能坐人的椅、凳全部派上用场。全家人就像待国宝似地精心爱护这台电视机,定时开关,天气出现变化,立马拔下电源插头,母亲还特地买了一匹红绸给电视机做了件好看的“衣裳”,每晚电视一关机,立即给它穿上……

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大哥结婚的时候,18英寸的遥控彩色电视机已成结婚的“标配”。那时姑娘嫁人的几大件里,三间瓦房和彩电是必不可少的大件。我家第一台彩电是“长虹”牌的,画面五颜六色,清晰度也高,看着别提多舒服了。一年后侄女出生,大哥一家三口分开单过,父亲又买回一台21英寸彩电。新世纪初,我和弟弟、妹妹都离开家乡,父母和哥哥家都换上25英寸的彩电,我们在外也都买了彩电。2009年,父母及我们兄妹各家的电视机都来了一次“更新换代”,全换上液晶电视,且屏幕都是32英寸以上。去年,我换了一台55英寸的液晶电视,挂在客厅墙壁上,并接上宽带,闲暇时,坐在电视前,都有进“影剧院”的感觉,就是为找不到自己喜欢的电视剧犯愁……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才上学的我经历了电视从无到有,从小英寸到大屏幕,从黑白到彩色,从“大屁股”到超薄液晶,从接收无线信号到有线电视,再到现在的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深刻变化。由30多年前每晚五里之外“追剧”想到的是,改革开放不仅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裕起来,也使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否则我哪有机会为找不到喜欢的电视剧犯愁与苦恼!

责任编辑:刘敏丹 CN012
使用头条App阅读体验更佳
分享到:
0 0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
中华头条
官方
5.0分 1.8亿人在用
优质 安全 免费
`
中华军事
官方
5.0分 2.6亿人在用
优质 安全 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