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拿中国与印度相比,政治与社会体制对经济结构转型的提振或制约作用就很明显了。1950年代的中国与印度几乎处于相同的贫穷与落后状态,但经过一甲子之后,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列的“人类发展”(human development)所有指标上,中国的长期表现明显优于印度。2011年印度的成人识字率仍未达到中国1990年的水平,2013年印度成年人平均受教育年数仅仅与1985年时的中国相当。
在民众的健康、卫生和平均寿命等各种指标上,印度落后中国的幅度都超过20年以上。两者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规模上的差距,更是日益扩大。1991年印度的名义GDP为2900亿美元,中国是4150亿美元;2001年,印度达到4980亿美元,中国则为13240亿美元;2013年印度为1.8万亿美元,中国则突破了9万亿美元,差距拉大为四倍之巨。
西方媒体总是给印度冠上“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这个头衔,但印度的民主只是空有其表,无法有效增进大多数民众的福祉。大多数印度百姓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妇女与穆斯林)与基本需求仍得不到保障,还必须长年忍受贪污横行、效率极低的官僚体制。
尽管印度过去15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十分亮眼,但是在减少城市贫困人口,解决农村土地分配严重不均,消除贱民阶级与妇女受到的社会歧视,化解族群间暴力冲突,消弭黑社会对贫民窟的渗透与宰制等问题上,进展十分缓慢。大多数在中国与印度两地均深入做过田野考察的学者都承认,中国的政治体制在引导社会追求“最佳的选择”,以及在增进社会绝大多数群体的福祉上,要比印度更具优势、更具效能。
印度孟买贫民窟旁的千人洗衣厂
2,上海与孟买的差距多大
印度总理辛格在2004年视察印度第一大城孟买时,曾发下豪语:“孟买在数年时间内将出现惊天动地的变化,使人忘记上海,转而只谈孟买。”他的目标是让孟买在2015年超越上海。当然这只是政治人物的口头支票,不能当真。
2008年,由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奥斯卡金像奖名片一夕爆红,让从来没有去过印度的人对孟买贫民窟的实况大开眼界。不过在当时孟买的1400多万人中,有60%的人是住在贫民窟。有一个叫达拉维的贫民窟,紧靠着孟买金融中心,可能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居住着100万人,每一个人平均居住面积不到3.3平方米,没有正常供水,平均1400多人使用一间厕所,苍蝇乱飞、老鼠横行,各种传染病频发,堪称人间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