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回答建设首都的时代之问

2017-10-16 09:15:39   北京日报

实现“都”的功能与谋划“城”的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四个中心’就是首都功能,首都发展就是‘四个中心’功能的发展。”这是新时期北京发展最重要的认识论。

大道之行:治城如治水,宜疏而忌堵。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后,北京开始由“聚”到“疏”的转身,发展逻辑从做“加法”切换到做“减法”。

2014年7月,北京以“负面清单”方式出台全国首张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三分之一的产业全市禁限。

一年后,全市禁限新增产业占比由32%提高至55%,其中城六区禁限比例统一提高至79%……“负面清单”实施以来,北京工商登记环节直接“卡掉”的业务数量累计达1.7万件。

“减法”,不仅针对增量,同样指向存量。三年多来,北京累计调整疏解商品交易市场433家、疏解物流中心71个。

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期间,“动批”面积最大、商户最多的世纪天乐市场正式闭市。至此,曾以弹丸之地聚集12家市场,日均客流量高达六七万人次的“动批”商圈内仅剩两家市场。而它们,也都将于今年年内作别。此前的8月31日,在京城驰名18年之久的小商品零售批发市场阜成门万通商城也已退出历史舞台。

像外科手术一般的“减法”,痛撤“家底”,触动“奶酪”。如何克服“舍不得”情结,打消“一疏就退”的焦虑,考验着全市党员干部的认识和本领。就此,市委在全市上下反复统一思想,解释清楚为什么干、怎么干、干什么。

凡事不破不立。疏,不是要限制北京的发展,更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引导大家不纠结于量的扩张,立足于质的提高。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

低端产业撤出后腾出来的空间,正逐渐被“高精尖”项目填补。三年多来,北京一般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新设立企业数显著下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金融、文化和科技类企业新设企业数显著增长——一降一增,折射出产业结构的此消彼长。

在产业调控、功能疏解的背景下,2017年上半年,北京经济还保持了6.8%的增长,无疑是对“瘦身健体”“有所为有所不为”辩证法的生动注解。

从北京的空间尺度看,2100万人口拥挤在1.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而京津冀地区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宽广腹地。

而且长期以来,京畿大地上“发达的中心”与“落后的腹地”并存,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不同规模城市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和分布格局。

上一页4/5下一页
分享到:
0 0

为您推荐

加载更多>>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Sorry for the inconvenience.
Please report this message and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to us.
Thank you very much!

URL: http://3g.china.com:8080/act/news/13000776/20171016/31575423_4.html
Server: cms-9-53
Date: 2025/02/02 22:40:47

Powered by China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