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 国际 社会 文史 经济 滚动

崔永元| 我和“瓦尔特”

2017-09-15 17:31:42
A+ A-

物是人非了,当我们和前南斯拉夫电影代表团的朋友们围成一桌准备吃饭的时候,端起酒杯,巴塔脸上显得很沉重。他说:“谢谢小崔,谢谢你把我们请到中国来。你可能不知道,我们现在分属不同的国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彼此都不能联络,不能在一起吃饭,甚至不能见面。感谢你把我们请到了中国,坐在这个圆桌前一起吃饭。其实,吃什么不是那么重要,能坐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开场白,很是让人沉重。本来准备好的自己追星的故事,一个没讲。我们只是静静地吃饭,我们也很少说话,把时间留出来,让这些近在咫尺,甚至不能电话联络的朋友,在异国他乡敞开心扉,好好地聊一聊。

就是在这次聊天中,我知道《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编剧萨沃·普列达,因为电影拍摄完,电影厂就倒闭了,所以他至今没有拿到稿费。但是,他手里有一把小巧的手枪,这个手枪是瓦尔特用过的。不是道具,是真正的瓦尔特用过的手枪。他们聊起了克尔瓦瓦茨,这个充满智慧的大导演。在拍摄完这些影片之后,南斯拉夫陷入了内战。而后,又遭受了北约的狂轰滥炸。你想不到克尔瓦瓦茨大导演最后的结局,是一个什么样的情节。是他在家,饿死了。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剧照,瓦尔特和战友享受胜利的喜悦

这就是战争,这就是真实的战争。当然在电影里,我们可以让瓦尔特无所不能。他甚至可以从空中接到德国人扔过来的手榴弹,然后又扔回去。手榴弹准准地在德国人当中爆炸,德国人从房顶上被炸得飞到地下,瓦尔特面露微笑。而真实的瓦尔特,在萨拉热窝解放的前一天,踩中地雷牺牲了,那一年他才25岁。这个神出鬼没的游击队员,一会儿扮装成妇女、一会儿扮装成老人、一会儿扮装成乞丐,谁也不知道他手下有多少兵,谁也不知道他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但是,连德国人都知道,有一个真真实实的游击队员,他的名字叫瓦尔特。他让德国人心乱如麻,无可奈何。

现在,萨拉热窝有瓦尔特大街,瓦尔特大街的尽头有瓦尔特的雕像。25岁的瓦尔特紧锁眉头,头并没有高昂着,而是深深地低下头,他好像是在找寻着什么,又好像是在思考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用什么来纪念25岁的瓦尔特。倒是电影里德国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那句台词真的漂亮,他说:“萨拉热窝,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巴塔和中国朋友在一起

记得临走时,我们一起喝酒。巴塔坐在我身边,他已经把我完全当做他的朋友。他把我拽到一边,叫来了翻译。跟我说,你不要相信那些南斯拉夫人,他们要跟你合作这个合作那个,就是为了要拿你的钱,他们什么都没有,你千万不要相信他们。我看着他真挚的眼神,真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在我的设想里,我真的想拍一部叫《瓦尔特在中国》的电影。我希望男主角就是巴塔和我,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还是当代,我都希望我和巴塔能度过一个传奇、充满刺激的年代。

晚年的巴塔

去年,我听说了巴塔身体欠佳的消息。正在为他担心着,就传来了他远赴天堂的消息。那天晚上我心里很难受,但是,没有眼泪。这一夜,脑子里一直回响着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的音乐及插曲。我想着里面的台词和歌词,“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来了。“我十分想见瓦尔特。谁活着,谁就能看见。”“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请把我埋葬在山岗。把我埋葬,在山岗上面,再插上一朵美丽的花。”

责任编辑:李皓 CN002

热点新闻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