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当时闽东被称作我国东南沿海的“黄金断裂带”。1988年7月,习近平在闽东九县调研中指出:“沿海发展战略是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地处福州、温州两个经济活跃的开放城市夹缝带的闽东处于什么位置应当考虑。”当时,在南面的福州及闽南一带,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正走着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道路,对闽东的经济发展影响深刻。但闽东要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走外向型经济,依然缺乏必备的条件和要素。他认为,闽东的沿海开放,正处于打基础的时期,是属于开发式的开放。因此,在扩大内联协作上下了更多功夫。“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他提出了“双向开放”“双向开发”“扩大开放”“外引内联”的发展道路。
到任福州后,习近平主张进一步提高福州经济的外向度,以福州开放城市和马尾开发区为中心,形成闽江口两岸大福州“金三角”开放地带,并逐步向闽东北辐射。1994年4月2日,在福州市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对外开放是福州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生命线。福州的区位,决定其必须走开放的道路。他说:“福州在扩大开放、引进外资中之所以取得这么多成绩,主要是我们没有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没有简单模拟别人的办法,没有从本本出发,教条主义地理解中央精神,而是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稳步利用外资改造旧城、发展创汇农业、发展第三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福州推行双向开放,鼓励、支持更多的企业到海外境外设窗口、办实体,把经济触角向外延伸,也提高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改革开放成为活力之源。“八五”期间(1991-1995年),福州GDP接连跨过100亿元、200亿元、400亿元大关,1995年突破500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担当·闽台交流先行先试
“两岸交流日,乡愁自解时;海峡有隔阻,不阻云彩飞。”
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道尽海峡东岸台湾同胞的绵长乡关之思。
福建与台湾,一衣带水,地缘相近,血缘相亲,80%的台湾同胞祖籍地在福建。在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福建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关注台湾问题,关心台湾同胞。在与台湾距离最近的福建工作了17年多的习近平,始终倾力为之。他高度重视做好对台工作,不遗余力推动闽台交流合作、厚植两岸人民感情,努力增进两岸人民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