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也就是王润泽这批官兵到达联黎营地时,当地局势更复杂了。王润泽负责的工作是工程建设、蓝线栽桩、翻译保障。还包括随时有可能执行的人道主义救援。
“蓝线”是黎巴嫩和以色列的临时“国境线”,双方对蓝线高度敏感。在此作业,不仅要面对地雷的危险,还要随时受到双方军人的严密监视。
在作业现场,官兵无意间惊动了灌木丛里的一个鸟窝,惊慌的飞鸟触碰到离作业仅一步之遥的以色列技术围栏。没几分钟,以军的悍马车队就疾驰而来。他们下了车立刻形成战斗队形,端起枪对着正在作业的王润泽和他的战友们。负责护卫作业的加纳军营的士兵也立刻持枪相向,战斗一触即发。
“这么多把枪相互对着,一旦擦枪走火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关头,王润泽亮明联合国标志和中国国旗,用英语不断与以色列士兵交涉,终于将误会解除,以色列军人友好地挥手离去。
王润泽越发觉得英语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在蓝线作业时,翻译非常紧缺,他就主动担任翻译的任务。尽管一开始磕磕绊绊,并不能完全有效沟通,尤其涉及到专业术语。后来,组织上见他有英语底子,就重点培养。王润泽有了更多接触外军的机会,闲暇时就用手机学,用书本练,现在,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可以无障碍英语沟通。
他觉得学习英语很有意思,有机会跟外军交流,是很好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沟通,让外军更了解中国,了解我们的“和文化”、“孔子文化”。
今年22岁的王润泽有着极强的文化传播意识。如果说前辈更关注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更好,作为年轻一代的士兵,王润泽觉得有必要让当地居民、外军了解中国,喜欢中国。在国外,中国军人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国家,兹事体大。
战火纷飞中的中秋烧烤晚会别具一格。这里也会举办美食节、文化节,中国元素突出。王润泽和他的战友们其实充当着文化传播员的角色。30余个国家的指挥长官齐聚中国营地,共同赏月过中秋。
“意大利营跟中国营挨着,没事就会串个门,友好交流。”
王润泽希望告诉别人,中国军队是“威武之师,和平之师”。
在当地,有个孩子被炸伤,他的父亲抱着孩子直奔中国军营,父亲说,“找中国军人帮忙成了习惯”。治好孩子的伤,临走时,父亲抱着孩子,扑通跪了下去。
修桥、修路,给孩子们修足球场……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热心,诚心。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次传递,传递军威,国威。
这种传递不是威吓,是“命运共同体”的关怀。王润泽说,我们是人民子弟兵,从人民中走来。中国军人的特点是能打胜仗,也能温暖人心。
入伍四年,王润泽参加过维和行动和多次重大演习。年轻的他精力充沛,每天汗流浃背累倒就睡,哪怕不能洗澡他觉得这够“爽”,这才是男人。当兵很苦很累还要坚持?他说,“习主席都说了,不要在青春时选择安逸。”
“趁着年轻多看看,当兵这几年,我觉得长大了。回到地方跟原来的玩伴聊天,我见过的想过的,他们都不能理解。”
“我才22岁,还有很多事要做。现在军队正在改革,要有平常心。”
王润泽喜欢部队,喜欢这里的生活,希望能在军队长期干下去。
“但是能有现在的经历我也很满足,父母都说我变了个人,从不服管的坏孩子变得有责任有担当。”
军队在改革,人才很多,如果军队需要我回地方,我坚决服从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