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光明日报记者 龚亮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改判聂树斌无罪。法槌落下,沉冤21年的聂树斌终于得到昭雪。在庄严的法庭上,72岁的聂母张焕枝泣不成声。
“我等这个无罪判决等太久了,我很满意这个结果,可我儿子再也回不来了,我很想他。”张焕枝说。21年来,为了给儿子讨回清白,她四处奔波碰壁,但始终没有放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司法系统依法纠正包括聂树斌案在内的重大冤假错案34件,涉及54名当事人,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迟到的无罪判决,虽饱含辛酸,但令人欣慰。“我们看到了国家纠正冤假错案的决心和司法改革的成效,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殿学说。
如何建立起依法纠正和从严防范冤假错案的诉讼制度和工作机制,让正义不再迟到,已经成为司法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
专家指出,反思近年来发现并纠正的冤假错案,都是在证据和事实认定方面出现错误,与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紧密相关。为此,今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办理刑事案件严格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从侦查、起诉、辩护、审判等方面明确非法证据的认定标准和排除程序,切实防范冤假错案产生。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司法体制改革推进会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高度肯定了上海、贵州应用现代科技推动刑事司法文明的实践。两地探索运用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引导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依法、全面、规范收集、审查证据,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切实杜绝因证据收集、审查不全面不规范而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
审判是守护司法公正、防范冤假错案的重要关口。近年来,全国司法系统全面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发挥好审判尤其是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重要作用,确保侦查、起诉、审判的案件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最大程度防范冤假错案的产生。
去年9月,北京、广州、西安等18个城市开展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促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如实供述犯罪事实,防范冤假错案。广州市日前举办了法律援助律师参与刑事案件认罚认罪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培训班,200多人参加培训,会场座无虚席;西安市目前成功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刑事案件642件,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