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秦先生患有乙肝,他常用的一个药品的价格跌幅超过50%,每年节省的医药费高达2000元。在肿瘤医院看病的乳腺癌患者刘女士发现,原来2.5万元一支的化疗药,因为取消了药品加成和实行阳光采购,每支价格下降5000元,“这给我这样的重病家庭减轻了负担。”
其实,北京市早在2012年就开始进行医药分开改革试点。今年综合改革实施后,医疗机构秩序井然、运行平稳。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符合预期,政策效果初显,得到了公众和患者的认可以及医务人员的支持。医药费用变化趋势良好。通过规范和调整435项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初步扭转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和成本的问题。分级诊疗效果初步显现。改革监测表明,三级医院、二级医院门急诊量下降,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量增加,慢性病、常见病患者逐步分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长期困局有所松动,机构运行出现结构性向好。看专家难的问题有所缓解。药品采购供应机制得到优化。药品阳光采购在整体上降低了药品采购价格,不仅减轻了患者药品费用负担,也有利于规范药品生产流通秩序。
协同发展步伐加快
74岁的康先生正在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住院。老康是北京医保患者,常年住在燕郊。两年前,老康第一次得了脑梗后,家人将他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治疗。这次脑梗复发后,家人发现,原来家门口就有一家医院,也是北京医保患者的定点医院,在这里同步实施了北京医改,还有天坛医院的专家在这里坐诊、查房,“我们觉得太方便了。”
三年前,河北燕达医院成为北京朝阳医院医联体成员,朝阳医院心内科的专家卢长林被派驻在燕达。“我现在除了每周三下午回朝阳医院出一次专家门诊外,天天都在这里。”与卢长林一同被派到燕达医院的朝阳医院的管理、医疗、护理型人才达到130余名,覆盖17个专科。目前,燕达医院院内已实现周一到周日均有朝阳医院专家出诊。燕达医院还与北京天坛医院实行专科共建,成立“天坛·燕达脑科中心”,脑科中心已经累计接待门急诊患者26800人次,入院患者近4824人次,会诊疑难病例(手术)500余例。此外,燕达医院还与首儿所、北京中医医院等共建儿科、中医科等。
在北京就诊的外地患者中,河北患者是绝对的主力。如何能让河北患者留在家乡治病?让京津冀医疗服务实现同质化是关键。为此,北京市确定了五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北京—河北燕达医疗合作项目,提升京冀交界地区卫生服务能力;北京—张家口医疗合作项目,满足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医疗卫生保障需要;北京—曹妃甸医疗合作项目,服务于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服务于首钢等在京企业外迁,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承德医疗合作项目,逐步形成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区域医疗中心;北京—保定医疗合作项目,在北京和石家庄之间形成具有一定医疗辐射能力的区域中心。通过五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提高了燕郊以及北京西北、东北、西南方向四个重要节点城市和地区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合理分流河北、内蒙古地区病人,有效缓解北京地区医疗机构的压力。目前,京津冀三地已陆续签订医政、疾病防控、采供血、卫生应急、综合监督、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等方面的工作合作协议,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突发事件协调联动机制、血液应急调剂机制、联合培训演练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共同开展了多次京津冀卫生应急综合演练;建成京津冀药品信息数据库,完成了三地药品编码的比对,实现了定期交换药品资质信息及药品价格信息的共享机制,为今后合作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全面两孩顺利实施
2016年,北京市正式启动全面两孩工作。为了方便妈妈们养宝宝,北京市将128天法定生育假全部纳入生育津贴发放范围,明确生育登记服务单作为生育保险待遇领取凭证,实现全面两孩政策和生育保险政策的平稳衔接。将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纳入北京市困境家庭服务对象入住社会福利机构补贴范围,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市级定额补助。
2016年1月至12月,本市出生的新生儿接近28万。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本市育龄妇女分娩显著增加,出现产科建档难、三级医院产科一床难求的局面。为此,北京市通过将公立助产机构具有增床空间的特需病房统一调整为普通病房、科室间病房调剂等方式,增加1400余张产科床位。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产科床位6100余张。同时,从各个渠道增加800余名助产人员,提升助产服务能力。截至2016年底,全市助产人员从6300人增加到7100余人,基本能够适应孕产妇的需求。
本报记者贾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