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草原上的人们,“乌兰牧骑”是一个永恒的符号:1957年初,自治区文化厅根据牧民群众实际需求和牧区特点,提出在牧区和半牧区搞小型的、流动的、综合性的文艺工作队。它的名字就叫“乌兰牧骑”。
这绝不仅仅是一支普通的文艺队伍。过去,他们在演出间隙,为牧民洗衣做饭、剪羊毛、照相甚至理发,今天,他们还在坚持宣传、辅导、服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任凭时光流转,乌兰牧骑人始终用他们的热血和汗水,温暖和感动着草原上的人们。
“我们活跃在草原、戈壁、农舍和蒙古包之间,每年演出不少于100场。绝大多数演员都在牧区长大,他们清楚地知道这里生活的人们的习俗和他们的需求,在舞台上表演的也都是属于自己的、充满感情的东西。”《我的乌兰牧骑》主演乌日嘎说。
60年来,乌兰牧骑队伍已经扩大到75支,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从勒勒车变成了汽车,灯光舞美设施也逐步迈向现代化。此外,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将“草原舞台之风”进一步刮向了世界。
“今天,我们的演出条件有了飞跃式发展,旋转式舞台、灯光的加入,为演出效果增添了光彩。但是,乌兰牧骑永远和当初一样,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乌兰牧骑精神永不过时!”演员斯琴巴特尔每每说到“精神”一词,都会情不自禁攥起拳头。
56岁的锡林郭勒乌兰牧骑团长、舞蹈家孟玉珍清楚地认识到这支队伍的使命:未来,还要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之路,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扬正气的作品。
龙梅和玉荣早已不再是孩子,乌兰牧骑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鲜血液,但这一对姐妹和一支队伍身上蕴含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化为这里人们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它经过岁月洗礼,愈发历久弥新。走近它,也就走近了内蒙古砥砺奋进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