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内蒙古牲畜存栏连续12年超过1亿头只,达到1.36亿头只,京津地区的优质牛羊肉产品超过一半来自内蒙古。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日益发达的配送体系,内蒙古新鲜牛羊肉在出厂后,可以迅速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今天,人们通过手机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可以对每一块牛羊肉进行准确“溯源”。从辽阔草原迈向“中央厨房”,在科技变革和产业升级中,草原上的牛羊所走过的轨迹,也成为一条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化轨迹。而这,也正在成为内蒙古蓬勃发展的加速度。
“一种精神,它永远不过时”
一对姐妹和一支队伍的赤诚初心
“草原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我多想和你们一起/在暴风雪中/在大草原/看守公社的羊群”29年前的一个夏夜,海子写下《远方——献给草原英雄小姐妹》,道出千万人的心声。
在孩子被普遍呵护的当下,人们很难想象两个平均年龄只有10岁的孩子能做出此番壮举:
1964年的一天,当暴风雪袭来,蒙古族少女龙梅和玉荣为了不使生产队的384只羊遭受损失,赶着羊群在暴风雪中坚持一天一夜,直至晕倒在雪地里。因为严重冻伤,二人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截肢。“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动人事迹,相继被写成歌曲、搬上舞台、拍成电影,姐妹俩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
53年过去了,当年的小女孩已经年过花甲。姐妹俩始终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用自身行动诠释着爱国、敬业、责任和担当。
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编排创作的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谢幕时,响起了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走上舞台的龙梅感慨:“我老了,但我仍然怀念草原、怀念家乡,如果再让我回到那一年,为了国家、为了集体,我仍然无怨无悔。”
姐妹二人这些年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们当时为什么不把羊群丢下跑回家”。玉荣说:“那场暴风雪,有人说是奇迹,有人说不可思议,其实答案很简单,珍爱生命,善待自然,是我们草原人民永远不忘的信念。”
2015年,在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内蒙古十大文化符号”中,“草原英雄小姐妹”名列其中。退休后,姐妹俩没有闲下,时常奔赴各地与青少年进行交流。玉荣坦言:“我知道,今天的孩子们同样能够做到,而且比我们做得更好。”
“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鸟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由锡林郭勒乌兰牧骑打造的民族歌舞剧《我的乌兰牧骑》正在锡林浩特歌舞剧院上演。第一支乌兰牧骑正诞生于锡林郭勒盟的苏尼特右旗。一幕幕乌兰牧骑人演出、劳作的动人场景,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重回老一代乌兰牧骑艰辛却美好的旧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