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的筹备,也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检验,重大活动的牵引作用,提升了城市运行、环境整治和安全保障的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中央重大活动的长效机制,也推动着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所有的服务都很棒!”
新闻中心里的最高标准
4488人,这是提交注册申请采访高峰论坛的记者数量,创下了北京各项会议的最高纪录。
国家会议中心党委书记魏明乾介绍,作为高峰论坛的主力接待场馆,国家会议中心承担了首日的论坛开幕式、高级别会议、6场平行主题会议等服务任务,同时还负责新闻中心的服务和保障工作。“一切都以最高标准要求!”
凌晨时分,设在国家会议中心一层的新闻中心依然灯火通明。“新闻中心24小时不断电,我们的服务也一样‘不断电’。”新闻中心的“女管家”、国家会议中心展览运营部经理周蓉说。
新闻中心还为中外记者提供了多项贴心服务。一楼大宴会厅内,沙漠、骆驼装饰着餐台,引得人们频频拍照。除了最具北京特色的烤鸭和点心,还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饮食。为了能照顾到宾客的喜好,一道“什锦迷你馕”甚至试验改进了十余次。
记者的工作,也变得方便快捷。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直接进入“掌上新闻中心”,随时浏览最新的论坛消息、通知。申请采访、预约发布厅、租赁设备以及通信服务、广电服务都能掌上完成。“只要点点手机,就能查到每日的日程安排,细到几时几分在哪个会议室,真的很方便。”一位非洲记者竖起大拇指。
北京联通首次为来自各国的媒体记者们提供了极速互联网接口,帮助他们将高峰论坛的成果与看点实时传遍世界各地。
“所有的服务都很棒!”白俄罗斯新闻官阿列克由衷赞叹。“感谢北京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如此周全的保障。”一位顺利完成报道任务的阿联酋记者说。
最高标准,并非铺张奢华,节俭办会,贯穿各项服务保障始终。
细心的参会者发现,此次会议中,纸用的是再生纸,铅笔由环保纸张制成,座签重复使用,与会人员签到、通知、会议简报等多采用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会议的效率,还减少了纸张、印刷的使用。会场设施以原木材料为主,可随时搭建和拆卸,活动结束后,零部件拆卸回收,可实现循环再利用。
会场内外,还活跃着来自28所首都高校的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他们用真诚、自信的微笑展现着中国青年的风采。
志愿者李梓维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三学生,在酒店岗服务。5月13日早上,黎巴嫩一位部长的随员在酒店前台打电话时突然晕倒,现场医护人员急需英语翻译。“我来!”李梓维跑上前去,帮助医生完成了初步诊断,又全程陪同,将病人送医详查。一直到下午,确定参会者并无大碍后,才离开。
俄罗斯的一位参会代表错过了去机场的大巴,志愿者李韫细心地为他设计了地铁搭乘路线。看到他脚部不适,又提着大大的行李箱,李韫就主动送他到机场。
“我放声高歌你的到来,翩翩起舞丝绸衣带。从阳关到沧海,千年之约情意满怀……”参会嘉宾期待,《千年之约》的歌声会一直在丝路之畔,传唱下去。
论坛的成功举行,是一个清晰样本,生动展现着聚焦核心功能对北京工作的巨大推进作用,坚定着全市人民在服务大局中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的决心。本报记者集体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