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年)受此书影响,试图到东方探险。他相信“地圆说”,本来计划从欧洲向西航行到达亚洲。但大海茫茫,他无意中闯到了美洲,以为到了马可波罗书中所称的东方,于是将古巴岛当作日本,将墨西哥当作马可波罗书中所称的“行在”,即杭州,将生活在美洲的当地人称为“印度人(Indians)”,这就是我们后来翻译的“印第安人”。
直到哥伦布去世后,欧洲人才逐渐意识到美洲是一个“新大陆”。由此,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人类也由此从原来的分散孤立开始走向集中联合-世界在不断地变小。
中国学者发现:明代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也致力于求证“赛里斯国”的工作。在中国生活多年的利玛窦曾这样记载:“我也毫不怀疑,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国的国度,因为在远东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地方那么富饶于丝绸,以致不仅那个国度的居民无论贫富都穿丝着绸,而且还大量地出口到世界最遥远的地方。”他又指出,马可波罗所称的“契丹”也是中国,这是中国的别名。契丹原是中国北方一个强大的部族,建立了辽朝,被很多欧洲人称呼中国的北部,乃至整个中国。这是一个重要发现。但是利玛窦的观点最初在传教士当中引起争论。
在印度传教的葡萄牙籍传教士鄂本笃(15621607年),为了求证利玛窦所说的“契丹”乃是中国别名的观点,秉教皇所命,从印度果阿出发,徒步经阿富汗前往中国。他们一行越过帕米尔高原,1603年11月至叶尔羌。此后,他们沿着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北道”再往东行,途经阿克苏、库车、焉耆、吐鲁番,于1605年10月,到达哈密。在这里经短暂休整后,又向东南行进,穿越戈壁,抵达嘉峪关,并于1605年底到达肃州(今酒泉)。经过对沿途多种语言的调查,尤其是在肃州经过详细调查后,他们最终确认“契丹”就是中国。
这个考察报告彻底验证了利玛窦关于“契丹”就是中国的观点。利玛窦证明说:“在中华帝国的编年史上,我发现早在基督诞生前2636年就提到织绸工艺,看来这种工艺知识从中华帝国传到亚洲其他各地、传到欧洲,甚至传到非洲。”
丝绸之路的命名:世界文明史出现了一个关键词
著名探险家与考古学家斯文赫定在其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著作《丝绸之路》中写道:“‘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丝绸之路’-Silk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