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引发国内外各界热议。国际社会经过疑虑、争论、传播,逐渐接受,再到“一带一路”进入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充分说明了这一倡议的科学性和生命力。“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担当,证明中国确实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一、一带一路是历史记忆,也是中外重构的新时空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就有三条,即草原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命运共同体,唤醒了世界关于丝绸之路古老而深沉的记忆。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政府层面的推动正式实施。
“一带一路”倡议是要打通中亚、西亚、南亚、非洲和欧洲,把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东亚和欧洲连成一片。这一倡议是开放的,欢迎任何国家加入,理念是“共商、共建、共享”;重点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自倡议提出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一带一路”计划将给相关国家带来1万多亿美元的基建资金,中国已在相关国家投资185亿美元,中国专门出资400亿美元建立丝路基金,为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具体做什么,怎么做,还需要中外积极互动,共商共建。所以“一带一路”倡议将赋予历史意义上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空涵义。
二、“一带一路”是强调沟通,重在过程
“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由于涉及面广,参与的主体多,世情区情复杂,所以不能希望一蹴而就。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活动都是由规则进行治理的,而制度也并非无所不能。规则失灵的区域就需要注重沟通。
有别于全球治理中的很多国际关系主体着眼于规则治理,“一带一路”倡议中会有大量的非制度性沟通。刚开始互动或互动初期,没有清晰的契约,甚至互动很久,也难以形成明晰的规则,但互动过程本身就意义重大,有各种层级互动就意味着容易减少不确定性,容易形成共同身份与共识,提高舒适度,照顾各方的差异,不急于立即签署难以落实或理解上有歧义的规则合同,这符合了中华文化的环境性、互系性、互变性和可变性等特征。
三、一带一路既是中国倡议,也是最新国际规范
“一带一路”倡议最早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经过国内外学者、智库的不断研究与传播,经过中国媒体的宣讲,经过中外政府、企业、跨国公司的实施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已写进联大和安理会的多个决议中,这说明“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宪章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规范创新、传播和普及的典型案例,中国在过去也曾成功的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规范,并被国际社会所接受。今天的中国不但是物质层面的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也将逐渐是规范、议程与制度的贡献者。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新路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会为人类的美好明天做出更大的贡献。(贾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