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家银行支持的“一带一路”项目在外汇使用方面没有受到任何限制,也没有因为资本管制影响银行对外放款。并且,由于“一带一路”沿线项目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今后还需要调动各种资源,开展新型的国际投融资模式,吸引国际资本支持“一带一路”建设。
贷款增加当地债务负担?银行: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过,潘光伟也特别提醒,银行业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当中,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潘光伟指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情况不太一致,有的企业履约还款的能力存在着不确定性,所以有信用风险。”
对此,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孙平表示,为避免可能增加当地的债务负担,必须将债务的可持续建立在经济的可持续上。“当贷款接近上限的时候,就把握放款的节奏,认真评估每一个项目。”
国开行副行长丁向群则建议,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债务问题,前期肯定会产生一些债务,但是,只要当地经济发展了,债务就能还得上。
丁向群说:“由于储蓄、外汇存在的‘双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起步阶段都面临着资金缺口的问题,我们的贷款能够弥补它的资金缺口,并且随着贷款项目的建设完成,可以给当地带来很好的效益,对当地改善民生、提升经济发展水平是非常有有益的。”
央广短评:用金融“活”水,浇灌“一带一路”
我们欣喜地看到,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一带一路”内涵升级,也会对金融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金融之水必须要更“活”。
第一个层面的“活”,就是“灵活”。当越来越多的项目进入实质运营阶段,金融政策要对接沿线国家的法律、制度;当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向项目建设,风险防控要有提前的预案;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走出去,更应该分好工、形成差异化优势,这些,都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做出灵活的判断。第二个层面的“活”是“活力”,就是要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一带一路”资金需求很大,就决定了每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而且要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金融“活”水,浇灌“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的发展之路,也是金融行业的成长之路。如何让金融之水更“活”,更好地浇灌“一带一路”,将是“资本走出去”要持续探索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