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多个国家签署了本币互换协议,在贸易和投资本币结算、货币直接交易、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等方面的合作也有了重要突破。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接受了记者专访。
记者:您怎么理解“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应当如何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资金?
易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愿望强烈,但其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面临着资金短缺等问题,融资需求较大,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支持。促进资金融通可以给“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
同时,“一带一路”旨在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资金融通也需要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为“一带一路”搭建资金平台、促进资金融通,并不意味着单向的资金支持或单方面让利。尽管“一带一路”项目通常周期较长,但大多数项目具有商业回报。金融机构也是按照市场化的运作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搭建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沿线国家资源,既有利于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同时还可以享受较好的商业回报,创造多赢局面。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设机构和提供服务的情况如何?
易纲:“一带一路”相关的贸易和投资合作会产生大量配套的金融服务需求。推动金融机构互设可以促进贸易畅通,有助于为对外投资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还有助于促进当地金融市场发展,有效动员当地储蓄,更好地实现资金融通和风险共担。
中国不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降低和消除准入壁垒。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5个沿线国家设立了61家一级机构,20个沿线国家的54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分支机构和代表处。通过推进金融机构互设,贸易和投资相关的金融需求得到更好满足,也有助于我国前期投资资金产生良好回报。
记者:市场很关注货币合作的情况,您可否介绍一下我国和沿线国家在本币互换和跨境结算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
易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用本币开展投融资可以充分调动当地储蓄资源,通过合理的回报形成示范效应,撬动更多当地储蓄和国际资本,也有助于降低换汇成本和汇率波动引发的风险,维护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