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如粮食,持久滋补,这是所有人的共识。然而,在线知识付费是泡沫,还是趋势,艾问人物认为,需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其能否经受得住时间的验证。
传统书店的“慢”是优势还是劣势?
2010年的某一天,乔布斯在硅谷发布了iPad,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台北参加书展,王斌刚刚否定了第N版的封面。
这一天,吴晓波感觉到了一丝焦虑。
很快,王斌见到了回京后的吴晓波,听他讲台北见闻,还有对于iPad给出版行业将会带来的焦虑。
“也许我们要拿起刀,先把自己杀掉。”这是王斌对于这种焦虑的解决方案。很快,中信出版社拓展业务,开辟机场书店、启动企业高端定制服务以及开展数字出版业务。
然而,当互联网踏铁骑而来,图书行业受到严重冲击,中信书店也概莫能外。
数据是战场最好的说明。
2013年,中信书店共有137家机场数据,到今天,锐减接近一半。
2015年,中信书店实体数据隶属百万级别的亏损。
到2016年,中信书店机场书店依旧亏损。
作为行业龙头的中信出版社尤为如此,更何况其他出版社。中国500多家出版社有2/3活得并不舒服,甚至很大一部分沦为“僵尸企业”。
活则活着,毫无生机。
为了活下去、活得好,一些民营出版社改变了打法。把图书当成一个IP、开发游戏,电影,或向线上、线下教辅培训方向发展。
这种应对方式,在王斌看来并不可取。
抽离内容,去拍电影,做游戏,培训,热点是蹭上了,但盈利飘忽不定,终究也无外乎城里城外的选择。
传统行业有传统行业的特征,比如“慢”,但“慢”用好了也会成为优势。因为有成熟的价格体系,版权保护,传统行业更易形成规模效应,可复制,可传播。
“慢”下来,也许是应对浮躁而浅薄的世界的最佳方法。
图书行业应对互联网冲击应从哪几方面入手?
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一边清高,一边高喊无奈,是王斌最看不惯的书店怨妇情节。
“非互联网”不一定注定灭亡,传统的东西未必没有未来。时代在变, 图书行业也需要转变。